搜集整理的船工号子乐谱。
大运河实景。
燕赵都市报驻衡水记者 孟宪峰 焦磊 文/图
自大运河建成以来,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的郑口镇、故城镇(旧故城县城)、建国镇一直是商品集散码头。运河中舳舻相继,帆樯如林,受此影响,为船队服务的季节性的篙工、纤夫及搬运工均来自沿河各村庄。为了便于协作,提高劳动效率,增加生活情趣,在集体劳动中逐渐形成了运河船工号子。可以说,大运河的历史有多久,运河上的号子就唱了多久。伴随着大运河的衰落,失去原有功能的运河船工号子如今更多地成了一种文化记忆,我们希望这种记忆能够作为遗产永远地留在历史长河中。
劳动过程产生船工号子
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在运河里行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从上游往下游走还好,有个拐弯啊什么的摇橹就行了。或者是有船篷,跟着篷就走了。可是从下游往上游走是逆水,逆水必须得拉纤。还有就是船只靠岸后装卸货物,上百斤甚至几百斤的货物都靠人肩扛背抬。这些劳动过程都非常辛苦,也非常单调。这就需要喊号子来提振精神,不然就会死气沉沉的。
比如说“拉纤号子”,从开始领号的喊“开船喽”,提醒大家背上纤,有头纤、二纤、三纤,还有尾纤,这几个拉纤的一般是六个人以上,他们就合“喔呀喔”,一步一步地就拉走了。到拐弯的时候,如果船搁浅了,大家就都下来抬船,这时候就有“抬船号子”,抬完船可以走了,大家又拉纤重新走。船进了码头、小港口,要卸货了,就要喊“出仓号子”“上肩号子”等。
船工号子种类众多
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水势平稳和缓,因此运河船工号子不像黄河船工号子那样紧张高亢,而是平稳、优美、抒情、如歌。故城县运河船工号子有自己一整套适合各项行船活儿路的曲目。如起航前的“起帆号子”,平水时喊的“摇橹号子”,上水时喊的“拉纤号子”,船搁浅时喊的“推船号子”,卸货时喊的“出仓号子”“上肩号子”“搭跳扛粮号子”等。
据老船工们讲,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运河上来往船只仍旧络绎不绝,船工号子此起彼伏,打篷、拉纤、摇橹、撑篙各种号子声响彻云霄,形成了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的热闹景象。故城运河船工号子如歌如画,在运河上被船工们世代传承,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劳动节奏,直接体现了船工们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情绪,伴随着船只从起航到收航的各种劳动场面。
据故城县文化馆馆长李志勇介绍,经过上千年的演变,故城县运河船工号子既是劳动号子,又具有其独立的艺术形态,它的音乐节奏与劳动的节奏相应相和,具有鲜明的律动性。如今遗存下来的运河船工号子在音乐方面有力而富于变化,而歌词多是即兴创作,内容因“号头”的职业素养而异,不固定,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收集船工号子记录历史
如今,大运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这些年来,河水断流,过去的行船也没有了。当过船工的老人如今大都八九十岁了,如果再不抢救运河船工号子,这种无形的东西想再生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运河再没有过去的那种场面了,只有现在的老人把过去的事情记下来,传承下去,才能把过去运河文化的历史记载下来。
李志勇介绍说,1965年前后,随着运河水源的不足和轮拖的替代,没有了船工行业,船工号子也随之湮没。故城县文化馆在搜集整理时走访了许多老船工,但会唱号子的号工大都已去世,健在者寥寥无几。经多方查寻,他们有幸见到了86岁高龄的老号工王振江,通过老人提供的珍贵历史资料,收集整理了部分船工号子。这次发现对研究大运河人文历史有重要的史料补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