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
——弘扬塞罕坝精神系列评论之一
□河北日报评论员
最近几天,塞罕坝这颗“华北的绿宝石”比往日更加璀璨。
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集中报道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事迹,引起亿万人的关注,产生强烈反响。当美丽中国宏伟画卷上这一抹深绿闪亮地展现在世界面前时,人们为之震撼、为之赞叹。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从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茫茫荒原到苍翠连绵、绿水潺潺的生态宝地——塞罕坝人不仅在高寒沙地上书写了一段绿色传奇,而且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新路,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不仅铸就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也铸就了“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天蓝、地绿、水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塞罕坝,一草一木都是当地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山一水都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流连忘返。荒原变成森林,森林换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在无声无息中变成金山银山。如今,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能够提供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的生态变迁,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塞罕坝人的艰难,不仅在于风沙和苦寒,更因为“你做的事情40年以后才能看到结果”。55年筚路蓝缕,三代人艰苦创业,塞罕坝机械林场绿色发展的实践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同时也给我们以深刻启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没有忠于使命的责任担当,没有科学求实的优良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支撑,没有矢志不渝的接续传承,很难取得实效、获得成功。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一个地方只有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百折不挠、久久为功,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汇涓流而成碧海,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铸就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对于河北而言,生态环境建设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久之计,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塞罕坝这个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更显珍贵,其背后蕴含的道理尤需牢记:只有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做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才能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
“林的海洋、河的源头,花的世界、鸟的天堂。”塞罕坝上,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发展的底色;塞罕坝外,绿色是无数人念兹在兹的向往和追求。让我们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河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生态福祉,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更大贡献,在美丽中国长卷上写下绿意盎然的河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