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精神创造绿色奇迹
——河北省干部群众热议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意义
□河北日报记者
三代人,55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出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8月3日和4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媒体以及部分省市媒体集中报道塞罕坝机械林场先进事迹,在河北省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大家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河北。
创造人间绿色奇迹
73岁的陈彦娴老人一头银发、面庞清瘦。作为塞罕坝的第一代务林人,她见证了塞罕坝的沧桑巨变。“我们刚到坝上时,满目荒凉,坝上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如今,坝上已成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摄影家的天堂’。”陈彦娴说,美丽的塞罕坝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凝结而成的。“如果时光倒流到50多年前,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上坝。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
“1984年我从河北林学院毕业后,就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那时林场的条件和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条件依然艰苦,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是常事,当时听得最多、最激励我们的就是老一代务林人的创业故事。”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场长刘海莹说,塞罕坝55年沧桑巨变,体现了共产党人勇于偿还生态历史欠账的责任担当,塞罕坝人将始终牢记使命,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毫不懈怠地保护好这片绿色宝库,筑牢京津生态安全屏障。
如今的塞罕坝,每年可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达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提供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河北经贸大学绿色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小江对报道中的这些数据印象深刻。
“历史见证了塞罕坝人的奋斗与传奇。”王小江说,塞罕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人工修复生态环境的样本。它的示范意义,不仅在于将荒山沙地修复成“华北绿肺”,更在于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新路。我们要坚决摒弃损害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不断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意识,以绿色发展引领转型升级,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接力续写绿色传奇
回首来到塞罕坝的8年,塞罕坝机械林场阴河林场职工杨丽坦言,自己曾经历了从失落彷徨到执着坚守的心路历程。“我在老同志们的传帮带下增长了技能,走向了成熟。作为林三代来说,我们任重而道远,尤其是我去年考上河北农业大学博士之后,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我们埋头苦干,还要求我们与时俱进,用知识武装自己,为林场的未来贡献更多力量。”
张家口与承德山水相连,地缘相近,坝上地区更是与塞罕坝机械林场自然条件相似。张家口市林业局副调研员武云峰表示,一定要认真学习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张家口重要指示精神,围绕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定位,坚定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完善林业建管机制,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沿坝地区已经建成的万亩塞北林海基础上,继续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50多年来,塞罕坝精神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影响和感召着一代又一代承德人,有力地推动了承德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表示,要把这一范例的重大意义在承德充分发扬光大,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以忠诚使命为内核、以绿色发展为追求、以艰苦奋斗为底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续写塞罕坝的绿色传奇,让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河北日报经济新闻部记者庞超讲述了采访中难忘的一个细节。7月下旬在塞罕坝采访期间,他曾在林场营林科办公室看到一块锯开的木段,数完密密麻麻的年轮线,得出的树龄竟然是43年,比他的年龄还大。“采访塞罕坝人,让我深深体会到树和绿色的可贵,感受到塞罕坝精神的伟大,今后我们要在报道中和日常生活中,融入更多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实践,为留住更多绿水青山和白云蓝天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