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2017-08-03 01:21:4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55载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一代代塞罕坝人在茫茫荒原上躬耕不息,造就了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 记者贾恒 赵海江 田明 霍艳恩摄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庞超、赵书华、李建成)“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今天,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百万亩人工林海,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感受到视觉和心灵的强烈震撼。塞罕坝展览馆里一幅幅半个多世纪前生态极度恶化景象的照片,与现今美丽高岭上壮美的绿色风景形成了鲜明对比,不仅让人感叹生态修复的奇迹,更是引发了人们对发展理念的深刻思考。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漫天黄沙、穷山秃岭到满目青山、绿水潺潺,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都见证着这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

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正定工作的时候,就提出了“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理念。2013年9月,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又提出,“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

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一以贯之,闪烁着穿越时空的真理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牢记总书记嘱托,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战略位置,坚持生态优先,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燕赵大地绿潮涌动、绿意盎然。今年“七一”前夕,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命名塞罕坝机械林场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决定中说,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生动实践,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绿水青山,是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美好诠释。

绿水青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态依托。

绿水青山,是迈向全面小康的美丽河北的不懈追求。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塞罕坝的绿水青山,探寻这里生态文明建设给人的启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鸟瞰塞罕坝机械林场,万亩林海映入眼帘。 记者贾恒 赵海江 田明 霍艳恩摄

●把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塞罕坝是人工生态修复的奇迹

昔日的漫天黄沙、穷山恶水,如今的满目苍翠、绿水青山,塞罕坝上生态逆转,美丽高岭失而复得。

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生态环境的变迁,印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则:“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一)万般辛苦终成就,不信青山唤不回

“自古极尽繁茂,近世几番祸殃。水断流而干涸,地无绿而荒凉。哀花残叶败,惊风卷沙狂,感冬寒秋肃,叹人稀鸟亡。悲夫!”这是今天刻在一块巨石上的《塞罕坝赋》中,描述的55年前满目疮痍的塞罕坝。

1962年秋天,369名第一代建设者肩负国家使命上坝造林,挑战他们的不仅有高寒恶劣的生存环境,还有最初连续两年低于8%的造林成活率带来的沮丧与迷惘。

已被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能不能人工修复成功?荒山沙地能不能变回绿水青山?

这是塞罕坝提出的生态之问。在塞罕坝建设机械林场是新中国大规模人工造林的开始,实际上也让塞罕坝成为新中国大规模生态修复的一个实验场。

信心,来源于“誓将荒地变绿洲”的坚定信念,来源于“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的奋斗精神,也来源于尊重生态造林规律的科学态度。

王尚海、刘文仕、张启恩、王福明等组成的首任林场领导班子踏遍了塞罕坝每一片山地,每一座沙丘,带领大家绘制出了细致详尽的造林规划图。哪一片适合机械造林,哪一片适合人工造林,哪一片适合机、马、犁同时作业,都了然于胸。

因地制宜,技术攻坚,精选引进树种、改进传统育苗法、优化种植方法……在1964年早春背水一战的马蹄坑大会战中,全光育苗法、三锹半人工缝隙植苗技术等科学有效的育苗、植树方法得以全面检验并获成功,516亩人工栽植的树苗次年成活率达到91%,开创了中国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也开创了国内使用机械成功栽植针叶树的先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鸟瞰塞罕坝机械林场,万亩林海映入眼帘,一条公路犹如玉带穿过。 记者贾恒 赵海江 田明 霍艳恩摄

大自然给予了珍爱绿色的人们最宝贵的回馈。在创业者喜极而泣的泪水中,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启了在中国高寒沙地造林史上不断创造奇迹的历程。

到1982年,林场超额完成建场时国家下达的造林任务,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总计3.2亿余株,保存率70.7%,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原林业部评价塞罕坝造林成效为“两高一低”,即成活率高、保存率高、成本低。

到2017年,林场有林地面积达到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1.4%提高到80%。林木总蓄积量为1012万立方米,林木价值40多亿元。

今年7月上旬,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千层板林场红石砬攻坚造林现场采访,我们见识了塞罕坝人发明的石质阳坡造林法——在倾斜近30度的山坡上,身着迷彩服的工作人员弯腰整地挖坑,瘠薄的土层间除了石头就是砂岩,尖镐砸向岩石间的一刹那,不时有火花闪现。最多的一个坑里,曾捡出了大大小小重达200多公斤的石块。

“深坑”“大穴”“客土”“覆膜”……利用这套技术,从2010年至今,林场已完成石质阳坡造林7.5万亩,成活率在90%以上。如果将全部石质阳坡造林完成,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将从现在的80%提高到86%,达到饱和极值。

大自然是公平而慷慨的。55年来国家累计投入和林场自筹资金约10.2亿元,如今塞罕坝资源总价值达到200多亿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19.8。更重要的是塞罕坝的生态效益显著,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如今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空气负氧离子是城市的8到10倍。

从小气候上看,近十年与建场之初的十年相比,塞罕坝年均大风天数减少30天,年均无霜期增加了14.6天,年均降水量增加50多毫米;从更大的范围讲,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带动下,承德市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全市有林地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0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339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8%提升到56.7%,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24亿吨、释放氧气1.1亿吨、滞留灰尘8032万吨,与塞罕坝一起成为了“华北绿肺”。

数世纪无垠荒原,恰屈指间绿装。对于塞罕坝的创业者来说更感欣慰的是,他们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兑现了当初对党、对人民的承诺——为北京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

如今,绿色的塞罕坝,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住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固沙的同时,这里的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1.37亿立方米,相当于至少13个西湖的水量

鸟瞰塞罕坝机械林场。 记者贾恒 赵海江 田明 霍艳恩摄

塞罕坝提供了人工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也加速了河北为京津构筑生态屏障的进程。

共同参与建设国家三北防护林、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启动太行山绿化攻坚行动、打造北京冬奥会绿化“京北绿海”……燕赵大地上的绿化战役一轮接一轮,人工绿浪一波接一波,不断续写着新的绿色传奇。到目前,全省森林面积达到9000多万亩,承德市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年产水量的1/3送往京津,张家口市2004年至2016年为北京输水量累计达到3.46亿立方米,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支撑区作用日渐彰显。

绿进,沙退,我省沙化土地监测显示,到2009年时,京津周围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12万多亩,实现了土地沙化逆转。防沙重点区域内的承德、张家口两市,由沙尘暴加强区变为阻滞区。国家气象局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尘天数为56.2天,而近年来,北京春季沙尘天数保持在每年7.5天左右……

“塞罕坝机械林场探索出一条人工修复生态环境的路子,使得自然状态下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得以修复的荒山沙地,只用50多年就重现了森林等自然生态,这是塞罕坝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20多年持续关注塞罕坝的林业专家、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黄选瑞如是评价。

(二)守护生命共同体,层林尽显生态美

张启恩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首任技术副场长,从1994年退休直到2008年去世,他没有一天不在关注着塞罕坝,关注着这片林海。

2002年,张启恩曾给原林业部的老领导写过一封信。在信中,他主要谈了对塞罕坝成为国家森林公园之后,如何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的看法。提出了“让鸟儿回来,停上沼泽地,改造低质林分”等意见。其时,他已经退休多年,出行只能靠轮椅。在信的最后,他说:由于我的伤残,工作不深入,意见可能不够中肯,但是这个思路不会错的。

满目青山夕照明。老一辈务林人把这片绿色深情地托付给了后来者。

近年来,塞罕坝林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一直保持在95%和92%。随着绿色渐浓,林场更重要的任务是森林生态系统的营造。精准提升森林质量、调整树种结构、保持生态稳定,是塞罕坝“林二代”“林三代”们的使命。

林场改变了过去大面积皆伐做法,科学规划呈块状、带状小面积抚育砍伐,着力调整树种结构。同时对低质天然次生林和景区公路沿线部分落叶松人工林,实施天然次生林改培作业,调整森林结构,增强林分稳定性,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三分造林、七分管林。管护好这片绿海同样责任重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丛林之间,山路难行。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大唤起林场的年轻人正坐着拖拉机进山,准备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和土壤分析。 记者贾恒 赵海江 田明 霍艳恩摄

1977年10月下旬,塞罕坝曾经遭遇过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一连两天,雨雪冰冻轮番侵袭,57万亩林地受灾,20万亩树木被冰坨子压折,林场十多年的造林成果损失过半。

苦难的记忆化做科研攻关的动力,林场技术人员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认为,人工纯林密植度高,导致树种单一、枝干长势较弱,一旦遇到冰坨压身就会损失惨重。结合现代林业科技及发展趋势,他们创造了“人工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模式,即通过五年的“抚育间伐”,将造林之初每亩密植222株松树减少到50株,个别区域仅保留15株。

“如果再遇到1977年那样的雨凇灾害,林场的损失肯定会小很多!”塞罕坝机械林场营林科副科长常伟强自信地说。

“抚育间伐”腾出了空间,树下通过“引阔入针”“林下植树”等手段,在高层树下植入低龄云杉等,逐渐形成了以人工纯林为顶层,灌木、草、花、次生林的复层异龄混交结构,塞罕坝的人工纯林由此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随着通风透气性增加,温度高了、湿度大了,微生物开始活跃,林下积累的十几厘米针状落叶被加速分解,为植物生长提供更多养分,乔灌木和花草越长越高。

乔灌木和花草多了,为野生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身之地,野猪、狍子、獾子、啄木鸟等,在新林里安家,让林子焕发了勃勃生机。

野生动物在树林里拱地翻地,无意间又进行了松土作业,大树的树种掉下来,形成天然落种,一棵棵天然育种的小松苗破土而出、慢慢长大。

补齐食物链、有虫不成灾。越来越多的益鸟来了,补上了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食树害虫有了天敌,自然生态系统得以逐渐修复……

一松一树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

塞罕坝上,单一的人造林海景观变成了上有松涛、中有灌木、下有花草的自然生态景观,物种多样性也正在完善。据统计,目前塞罕坝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达到261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

塞罕坝机械林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也是河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缩影。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多次强调,河北要坚决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安新县白洋淀王家寨水乡民俗村望月岛上景色宜人。(摄于4月7日) 记者陈建宇 赵威摄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河北坚持系统修复的理念,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天然林保护力度;依法取缔违规采石场,加强露天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大力推动节水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持续抓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河北渐行渐近。

盛夏时节,四面环水的安新县王家寨村,45岁的任泳长坐在凉棚里,看着大小船只进进出出,悠然自得。“白洋淀的水越来越美了,原来不常见的大鸨、天鹅又能看到了!”

白洋淀之于雄安,犹如西湖之于杭州。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赵克志明确提出要将白洋淀整体纳入规划管理,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恢复“华北之肾”功能。省长许勤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雄安新区及周边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

我省制定《雄安新区及白洋淀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八项重点工作方案》,加快推进雄安新区及上游水环境污染监管和治理,重点对8条入淀河道及河道流域1公里范围内的区域进行综合整治。目前,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加快进行,淀区水生态环境全面普查正在实施,淀区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也已有序展开。

在太行山深处,同样也有见证奇迹的时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太行山最绿的地方“——邢台县前南峪村,82条沟谷、8000多亩山场全部绿化,植被覆盖率达94.6%。 记者赵永辉摄

2016年7月19日特大暴雨过后,“太行山最绿的地方”邢台县前南峪村过洪无灾,层层梯田里,核桃树、苹果树、板栗树果实累累,丰收景象喜人。

从1996年8月太行山中南部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开始,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生前深入1200多个山区受灾村庄,探查成灾原因,探索了以“蓄、集、整、改、排”为一体的标准化“太行山片麻岩区防洪减灾工程技术”,在许多村建成了“小雨中雨不出田,大雨来了不出川,暴雨来了不毁地,遭遇山洪不见灾”的良性水生态体系,开创了太行山区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塞罕坝是绿色发展的奇迹

主动降低木材蓄积消耗,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培育山地园林大苗基地……塞罕坝人逐步改变以木材生产为核心的单一产业结构,构建可持续经营的绿色产业体系,让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和谐统一于莽莽绿海之中。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今年39岁的张彦芳(右二)正在和同事们进行中幼龄林的植物多样性分析。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的她,如今已经成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大唤起林场的中坚力量,塞罕坝林场600多种植物中,她能直接辨认出近400种。 记者贾恒 赵海江 田明 霍艳恩摄

(一)资源消耗做减法,绿色产业做加法

上世纪80年代初,塞罕坝机械林场大规模人工造林阶段基本结束,全面进入以森林经营为主、造林为辅的时期。百万亩森林要管好、绿化攻坚要做好、基础设施要修好、职工生活要搞好,林场资金缺口很大。

按照国有林场传统经营模式,大面积采伐似乎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增加收入的唯一来源。

“真下不去斧子啊!”人常说十年树木,但坝上气候条件差,许多树要长20多年才能成材。

本着“以林促富、以副养林”的原则,林场经过市场调研,决定建设年产2000立方米的硬质纤维板厂。原材料就选用天然低质林改造淘汰下来的硬杂木等。

1981年,纤维板厂顺利投产,成为当时林场收入的重要支撑。此后,林场又建立了木材加工厂、养鹿场、汽车运输队等,探索多种经营的路子。

1996年,林场大部分林分进入经济成熟期或主伐期,开始皆伐作业。到2000年,木材收入已占塞罕坝总收入的90%以上。

红火的木材产业带来滚滚财源,但面对林木资源的快速消耗,塞罕坝人忧虑起来:“宁可穷点儿,也不能多砍树!”

为此,林场按照“森林蓄积采伐消耗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林木采伐量。与此同时,对树种结构进行调整,经过多年探索,推行了落叶松中小径材培育、樟子松大径材培育、绿化苗木培育、人工林健康经营、天然次生林改造培育、森林公园景观游憩林改良等六种森林经营模式。

在千层板林场的苗圃基地,记者看到,一排排高大的樟子松把苗圃分成一块块10亩见方的育苗地。1年苗、2年苗、3年苗……不同地块不同树龄的云杉长势正旺。基地负责人王利明介绍说,这些苗木会逐步移栽到山上成熟林冠下,待长至15年左右、高度达到7米以上时,一棵苗可以卖到近3000元,相当于30棵同龄用材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大唤起林场的技术人员正在取土样。土壤分析,科学育林是林场各项工作中既普通又十分重要的一项。 记者贾恒 赵海江 田明 霍艳恩摄

“目前林场基本实现了科学森林经营的四大转变。”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场长刘海莹介绍说,这四大转变是,在资源培育上,由以数量扩张为主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经营模式上,由注重短轮伐期的纯林经营,向长中短结合、营造异龄复层混交林转变;在经营目标上,由培育中小径材为主,向森林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木材生产、绿化苗木培育、森林旅游开发等多目标经营方向转变;在用材林培育上,由培育中小径材与培育大径材相结合的木材生产方式转变。

如今,塞罕坝机械林场用不足全省1.5%的有林地面积培育出了全省7%的林木蓄积,单位面积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的2.76 倍。2012年,林场被国家林业局定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

从2012年开始,林场又“自断一臂”,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将以往每年的正常木材产量从15万立方米调减至9.4万立方米。木材产业收入占营林收入的比重从66.3%骤降到40%。

做资源消耗的减法,也要做绿色产业的加法。

走进塞罕坝机械林场四道沟营林区的落叶松林,但见林下是一排排约50厘米高的樟子松。在“王尚海纪念林”,不仅有落叶松幼苗,还有云杉幼苗。

目前,林场已建设苗木基地8万多亩,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园林树种培育基地,2016年实现收入1195万元。从砍树到卖树苗,林场不但改变了以木材生产为核心的单一产业结构,而且实现了森林蓄积量、林地面积双增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55载,一代代塞罕坝人造就的这片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阻挡了风沙,涵养了水源,让美丽的月亮湖环抱于万亩林海之中。 记者贾恒 赵海江 田明 霍艳恩摄

近五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始向外输出技术和服务,制定的《国有林场抚育间伐施工技能评估规范》已成为国家行业标准;“华北落叶松树干曲线和计算机模拟造材系统”正由林场主持研究,这套系统能利用计算机模拟出最科学的采伐规模和方式。

“塞罕坝机械林场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积极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也形成了有利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云,这样解读塞罕坝保护生态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塞罕坝发展与生态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为许多地方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

“塞罕坝的发展模式为承德加快转型、绿色发展提供了范本。”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表示,承德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希望在生态,必须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于承德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限“黑”上“绿”,让绿生金,2013年以来,承德共压减钢铁产能122万吨、水泥产能401万吨,启动“双百行动”关停100个矿山、复绿100个矿山。2016年,文化旅游及医疗康养、清洁能源、钒钛新材料、大数据等十大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34.3%,超过传统“两黑”(黑色金属采选及黑色金属冶炼)产业10个百分点,实现了主导产业向绿色的转变。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2016年11月,河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而奋斗。

打响蓝天保卫战——我省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2016年,全省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平均为207天,比2013年增加78天;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35.2%,超过国家确定的到2017年下降25%的目标。

新旧动能转换提速——我省结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强力推进“6643”工程,2013年至2016年,全省累计压减炼钢产能4438万吨、炼铁产能4376万吨,累计削减煤炭消费量3400万吨。培育新动能,2016年河北经济呈现出三大超越的可喜态势——装备制造业超过钢铁业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超过传统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二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来自北京一房车俱乐部的房车正列队进入塞罕坝景区。绿色生态带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如今,塞罕坝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一年的门票收入可达4000多万元。 记者贾恒 赵海江 田明 霍艳恩摄

(二)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

7月22日,塞罕坝首届森林音乐狂欢节开幕,成千上万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塞罕坝。红金度假村80间客房天天爆满,老板孙艳红每天从早忙到晚,累并快乐着:“塞罕坝越来越美,我们生意越来越好。”

近年来,塞罕坝每年接待游客稳定在50万人次以上。从2014年起,塞罕坝开始科学核定承载力,将年接待游客数量增长率控制在3%以下。即便是这样,每年门票收入仍可达4000多万元,直接提供临时就业岗位约1.5万个,带动周边百姓发展乡村旅游、山野特产、手工工艺、交通运输等外围产业,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我省坚持把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在贫困地区同步推进建设生态林与经济林,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打造农民脱贫致富新业态。

在承德,发展林上果品及深加工、林中休闲旅游、林业种养兼作立体经营,建设苹果、板栗、山楂等8大富民基地。目前全市经济林已达925万亩,农民年人均林果收入约3000元。在张家口,林果基地总规模达430万亩,果品年总产量近70万吨,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近80亿元,600多个村54万农民主要依靠林果业脱贫致富。

近年来,我省在贫困人口集中地区实施的太行山绿化、冬奥会赛区和廊道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京津保生态过渡带等项目,每年可提供20万个务工机会,平均每年每人获益4800元以上。去年,我省向国家争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林业管护费1.3亿元,解决了1.3万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国家要生态,百姓得实惠。在我省多地实行的林业改革,调动了农民造林护林与靠林致富的双重积极性。

沽源县莲花滩乡榛子沟村村民王文花估算着,今年的收成准又错不了。从1999年塞北林场开展股份制合作造林开始到现在,她的2.1万亩股份林里的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大多已有碗口粗了,而野生菌、柴鸡林下养殖、林下种植药材等也让她的收入一年高过一年。

仅在塞北林场,股份制造林面积就占到林场总林地面积的83.9%,3.6万户农民成了林场股东,每造两棵树就有一棵是农民自己的。“十二五”期间,我省完成集体林地登记发证2817万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省涌现林业合作组织2512个,家庭林场、股份制林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日益活跃,带动农民68.8万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来自北京一房车俱乐部的房车正列队进入塞罕坝景区。绿色生态带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如今,塞罕坝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一年的门票收入可达4000多万元。 记者贾恒 赵海江 田明 霍艳恩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奇迹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绿色,塞罕坝无处不在的生态自觉更加可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里成为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一种生态文化。

“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一)断子孙路不是能耐,留子孙粮才是本事

“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是能耐,能够还祖宗账,留子孙粮才是本事。”塞罕坝机械林场职工中流传甚广的这句话,道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道理。

集森林、草原、草甸、沼泽和水面为一体的七星湖是游客到塞罕坝的必去之地。导游的讲解总是会从景区入口处的一排木屋开始。

这排木屋修建于2000年,由于就建在坝上最美湿地内,尽管房费不菲,仍天天爆满。游客住在七星湖,生活垃圾多,对湿地草场环境也多有破坏。为了保护生态,林场很快关停了木屋度假村。而特意留下这排木屋没有拆掉,就是为了警示人们不要贪图金山银山,舍弃绿水青山。

留住绿水青山,遍地金山银山。靠着良好生态,塞罕坝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其中不乏大的企业集团,但全被林场拒绝了。“塞罕坝的生态还很脆弱,我们必须科学核定承载力,合理进行保护开发。”刘海莹说。

2016年,塞罕坝机械林场造林碳汇项目首批国家核证减排量(CCER)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按照中国碳汇基金会测算,林场有45万亩的森林可以包装上市。根据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价格,交易总额可以达到3000多万元。碳汇交易资金可以用来更好地抚育森林,培育二代林,提高森林质量,形成林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种树—间伐—苗木培育—景观修复—森林旅游—碳汇交易—抚育森林,绿色循环发展方式正在塞罕坝形成。

从砍树到种树,56岁的裴振山完成了人生一次重要的角色转变。由过去上山放羊、砍树的农民,成为了专业造林人。

裴振山的家就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阴河林场范围内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宝元栈乡35号村,站在他家院里一抬眼就能看到山上一个叫庆沟的地方。

从地图上看,阴河林场位于整个林场鹰状地形的头部位置,与围场3个乡镇、11个村、1万多人交集,有的村就嵌入林场内部。山上归林场、山下住百姓,这里曾是塞罕坝护林防火最困难的地方。

上世纪八十年代,35号村养了1万多只羊,这些羊每天上山啃树吃草,从裴振山家望过去,“山道踩得光溜溜,山上石头都露着,庆沟黑漆漆的一片。”

多年来,当地百姓要盖房子,就到山上伐树,没柴火烧就从山上劈树枝。阴河林场工会主席刘瑞祥回忆说,前些年,为了阻止老百姓上山放牧砍树,林场雇了40多个护林员日夜巡山,还沿着山坡建起上千米的隔离防护网。可老百姓常把隔离网剪个大口子,轰着羊就进去了。那时候,要想让村民来林场开个山林防火会,得给人家买胶鞋,还得请吃白面馒头,要不没人来。

201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造林计划覆盖了庆沟附近的大山,树逐渐多了起来。让裴振山感到惊讶的是,不放羊,树多了,山里的野生蘑菇和金莲花也多了。每年七八月份,村里很多乡亲上山采蘑菇的收入就能达到六七千元,抵得上过去一年的收入。

往山上赶牛羊的没了,很多农民还主动加入造林护林队伍。如今,老裴带着20多个人的造林施工队起早贪黑,在塞罕坝附近的荒山上植树,三年多来造林一万多亩,种树约220万株。

如今,像塞罕坝人一样,爱绿护绿、珍爱自然成为越来越多河北人的追求。

承德市隆化县闹海营村的普通村民郑淑芳,26年来在大黑河的荒山上种活了30多万株树。在家与大山之间往返奔波,她走过的路,相当于走了三个“长征”。

秦皇岛市的王惠远老人是一位画家,他以画养海,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造人工礁场,让消失多年的梭子蟹重回北戴河海域,让已经绝迹多年的多种洄游鱼类重新在这里繁衍生息。

邯郸武安市活水乡的高如增兄弟7人,早些年一直开铁矿,现在搞起了生态旅游。七步沟景区2012年开始运行后,游客数量逐渐增多。“铁矿资源总有采完的时候,保护七步沟,挖掘生态游,这个自然资源祖祖辈辈也不会用完。”高如增说。

……

“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人心,需要生态文化的支撑。培育生态文化,既要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又要倡导绿色生活,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绿色低碳方式转变。”河北省委党校教授杜成功表示,当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深入人心,体现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生态文明之美支撑起的美丽河北会更加动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机械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录

55载,一代代塞罕坝人造就的这片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阻挡了风沙,涵养了水源,让七星湖湿地美不胜收。 记者贾恒 赵海江 田明 霍艳恩摄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产业办主任李双的办公室里,挂着第三版的塞罕坝森林公园建设规划图。图上用四种颜色区分出生态保育区、核心景观区、管理服务区、一般游憩区。其中,严禁开发的绿色生态保育区和限制开发的核心景观区占林场总面积的59.3%。

“严格保护、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利用、协调发展,是这版规划的核心。”李双介绍,塞罕坝森林公园将建成生态系统完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森林公园典范。

“55年来,林场每走一步都事先做过精确规划。”李双说,森林公园建设规划从1993年第一版的适度开发,到1999年第二版的合理开发,再到2016年第三版的科学开发,每一版规划都瞄准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调整。

近5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制定了《林业发展总体规划》《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森林经营方案》等几十个规划方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并坚守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六大定位——

保障环京津地区生态安全的典范、华北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永久性研究示范基地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巩固和深化林业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成果的样板、河北省山地主要用材林基地、中国北方特色苗木基地、中国北方森林可持续经营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辛苦种树,40年成林,造林注定不是高调的事业,务林人也高调不起来。”一位“林三代”技术人员的话,道出了塞罕坝人扎扎实实经营森林,修复生态久久为功的历史耐心。

“科学的规划体系让塞罕坝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在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周金中看来,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规划体系中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50多年来,尽管林场领导班子进行了十几次调整,但绿色发展理念从未改变。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

近年来,我省以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绿色发展。2015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2016年和2017年,我省先后出台《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规划(2016—2020年)》《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等,构筑起全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

一年多前,秦皇岛市抚宁区西桐叶村党支部书记蔡新华多了一个新身份——河长。他每天早晚都会到村西的戴河支流巡查,有乱扔垃圾的要及时制止,发现污染点要及时报告。从2015年起,秦皇岛市全面推行河长制,16条入海河流共设立各级河长1610名,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齐抓共管的河道管理体系,确保每一米河道都有人管、都有责任人。

如今,我省已全面推行河长制,河长们可以越过传统的行政边界,按照生态规律保护流域生态,河流污染整治由阶段式治理变为常规的行政行为,横向的“多头治水”变成了纵向的“一龙治水”。

在我省,这样的制度创新还有许多:建立了“1+18”政策体系,形成了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总方略。探索实施跨界河流生态补偿机制,被国家试点试行,理清河流断面上下游地方责任,“上游弄脏了下游的水,上游要补偿下游”。在全国率先启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率先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令制度,率先实现全省域环境空气监测站点全覆盖,为国家构建权威高效的环保管理新体制趟路子。

长缨在手,江山向美。

我省着力推动建立环境管理责任体系,形成了环境保护监督的强大合力。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明确五级问责和77种追责情形,党政干部损害生态环境将被问责。在全国率先组建省市县三级环保警察队伍,形成了环保与公检法联动打击环境犯罪的司法机制,建立省级环保督察制度,率先开展省内环保督察。强力开展“利剑斩污”专项行动,查处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力度空前……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塞罕坝的绿水青山,是几代人用生命写就的绿色传奇,是一部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史诗。

塞罕坝的绿水青山,是一粒生态文明的种子,把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的理念播洒在人们心中,激励着燕赵儿女为建设美丽河北续写更多的绿色传奇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