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的农历二十一是周转屋的活动日,志愿者们把各界群众捐来的衣物等分类整理好,方便有需要的人取用。图为左各庄“爱心周转屋”的志愿者正在帮群众挑选衣物。 张 晖摄
3月18日,乍暖还寒,文安县左各庄大集上早早挤满了人。集上有个特殊的摊位,叫“爱心周转屋”,乡亲们捐出的闲置衣物、家电等生活用品在这里免费赠送。
当天是农历二月二十一,周转屋的活动日。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志愿者们在周转屋前细心服务,上百名外地打工者和本地家庭贫困人员聚集在这里挑选所需物品。
这家“爱心周转屋”成立于2015年12月18日。一年多来,周转屋共筹集生活用品近70吨,其中衣物3万多件,超过5000名群众受助,志愿者达400余人,遍布左各庄镇及周边30多个村。
一位爱心人士发起的善行
文安县左各庄镇是北方最大的胶合板生产集散地,民营经济发达。1999年,张金艳和丈夫井山坡在镇上开了个胶合板小配货站,几年下来,夫妻俩起早贪黑,生意越做越红火。
家里条件好起来以后,张金艳常常自驾出去旅游。“途中看到许多生活窘迫的人,尤其看到那些穿得又破又脏的孩子,我特别心疼!”张金艳说,走出左各庄镇的繁华和富裕,她为旅途见到的穷困者感到焦心。
2015年12月的一天,左各庄镇组织30多名爱心人士带着米面油和现金,走访了保定市涞源县、易县的8个贫困户。从早上4时到晚上,走在崎岖的山道上,张金艳心潮难平。
“有一家,哥哥60多岁,打了一辈子光棍,半身不遂瘫痪在床10多年了,平时都是弟弟照顾他,弟媳身体也不好,一家子生活艰苦。住的房子是上个世纪50年代盖的,窗户是纸糊的,吃的是玉米面糊糊,取暖是用柴火烧炕,烧到一半再把炭火掏出来放到屋内的铁盆里。”张金艳流着眼泪说,“这里好多人一辈子守着山过日子,比左各庄最贫穷的人家还要穷几倍,你无法想象。”
“我要做点什么帮助他们!”回到左各庄镇,张金艳和镇上其他爱心志愿者一拍即合,决定成立一个爱心团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消息没多久,就有10多个人加入了她的队伍。
2015年12月18日,左各庄“爱心周转屋”正式成立。“爱心周转,就是把别人不用的衣物或生活用品周转到有需要的人手中。这样不仅避免了浪费,无形中拉动更多人成为爱心奉献者。我们的工作就是将这些爱心收集起来,然后传递下去。”张金艳说。
“爱心周转屋”成立后,志愿者纷至沓来,有张金艳的朋友、同乡,也有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务工人员、个体户、大老板、公务员,年长的有50多岁,最年轻的20岁出头。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只要有居民想周转物品,志愿者接到联系电话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去收集物品。
活动一开始,所有收集到的物品都堆在了张金艳家,渐渐地,东西越来越多,她开始寻找闲置房屋。一个月后,一位叫刘英的志愿者主动联系她,把镇上一个小门脸免费腾给他们使用,作为活动室和库房。“大家无私的信任和帮助,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张金艳感慨。
一场爱心行动带来的改变
几面鲜艳的锦旗,挂在“爱心周转屋”的墙上,写满了感谢和祝福的话。随着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大,除了日常物品周转外,还组织慰问周边的贫困户,集体为病人献血……一个“爱心周转屋”,改变了左各庄镇及周边很多百姓。
张继会,今年48岁,2016年春加入“爱心周转屋”。“我的整个家庭都是爱心的受益者。”张继会告诉笔者,他年轻时染上了赌博,先后输了200多万元,好几次闹得倾家荡产,和家人关系一直不融洽。加入“爱心周转屋”团队后,他接触了很多善良勤劳的乡亲,此后再没有摸过牌。“现在我的日子过得很充实,白天在周转屋忙活,晚上做点中介工作,没时间再去赌了,而且觉得自己活着还有点用!”张继会说,家人对他的变化尤为高兴,一家人过着温馨的日子。
左各庄镇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平时比较节约,舍不得吃穿,这些周转来的衣物能为他们省去不少钱。人们除了给自己挑衣服,有时还给家里的亲人挑,通过邮局打包寄回家。“这是一个好现象,无形中帮我们把爱心寄到了更远、更有需要的地方。”张金艳说。
“我在这里还有‘工资’哩!”说这话的是王洪富老人。他也是志愿者,平时身体状况不好,干不了力气活。张金艳考虑到他的情况,就安排他照看“爱心周转屋”,还自掏腰包每天给老人50元钱作为工资。“老人想加入我们,我不能拒绝,但又不忍让他劳累,所以就相当于给他找了一份轻松的工作,在经济上帮助他一下。”张金艳告诉笔者。
一年多来,看到妻子的忙碌,成为志愿者的井山坡也为团队跑前跑后,店里的生意或多或少受了些影响,“有时忘接两个电话,就少了几百块钱的订单。”井山坡说,像这样的情况,其他有工作的志愿者也会遇到,但大家不后悔。一年来,张金艳很少有时间能够像其他人那样打牌、逛街、看电视,就连家务也没时间做。“每个月农历二十一,周转屋的活动日,这是我最快乐的日子,这种快乐用金钱是买不来的!”她说。(通讯员武香君、刘冰 记者解丽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