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库大道起点——张家口
张库大道新姿
张库大道地图
张家口大境门 苏孝成摄
□郑一民
提到丝绸之路,许多人认为距离河北很遥远,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
梳理历史会发现,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的通道,后人称之为丝绸之路。睿智的先辈们共开拓了四条古代丝绸之路:经云贵通往南亚的茶马古道,经新疆通往中亚、西亚、波斯湾和地中海的沙漠丝绸之路,经蒙古和俄罗斯的草原丝绸之路,经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这四条预示着富强的中国以开放包容的胸襟走向四面八方的文明之路,今天依然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合作通道。自古以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丝绸之路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也成为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更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 张家口与草原丝路
千百年来,曾经有一条由张家口出发,穿越1400多公里的广阔草原和荒漠,经蒙古国库伦和俄罗斯恰克图,将亚欧大陆连接在一起的古商道,那就是草原丝绸之路,亦称为“万里茶路”。
据《清史稿》记载,素有北京门户和屏障之誉的张家口,在国际社会上曾一度被称为“Kalgan”(音卡拉根,意为门户和口岸),自古就是蒙古草原与中原汉地交流的重要通道和枢纽。由这里出发,穿越1400多公里的广阔草原和荒漠,经蒙古国库伦和俄罗斯恰克图,将亚欧大陆连接在一起的古商道,那就是草原丝绸之路,亦称为“万里茶路”。此路由历代中原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茶马互市”而生,因明代定期通商和清顺治元年(1644年)修建大境门将古商道上的民间贸易转化为国家行为而成为国际经贸文化交流大道。由此,张家口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其实,这种贸易活动早在元代就很兴盛了。那时张家口虽仅是中国北疆一处交通驿站,由于它地处连接元上都和元大都的枢纽咽喉,就成了外国使臣来往的必经之地。《马可波罗行纪》中所记载的“寻麻林”,就是当时大批“西域织金绮纹工”聚集张家口的生动写照。这些来自中亚、伊朗和阿拉伯等地的工匠们,由元朝政府设置的“弘州、寻麻林纳失失局”管理,从事生产具有西域风情的纺织品和金银铜器。明朝为防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在此修建长城并筑张家口堡守护,但难阻这条商道的传统贸易。据《明史》记载,“庚戌之变”后,嘉靖三十年(1551年)朝廷迫于内外压力在此向蒙古国一带开放“马市”,虽然仅仅持续了短短一年,张家口的贸易量却震惊朝野,显出其在中外交流中独特的地域优势与价值。1571年“隆庆封贡”后,大批中原汉地茶叶、丝绸等物资经由张家口进入蒙古国,大量马匹、皮毛和其他畜牧业产品经由张家口进入中原地区,那时,仅马匹一项年交易量就达40万匹,因此被时人称为“中华茶马大道”。
清朝,张家口成了察哈尔游牧八旗都统驻地,这里既是蒙古族王公贵戚进京朝贡的重要门户,也是俄罗斯使臣、东欧各国商人、探险家和传教士东西往来的重要通道。清政府顺应时势,在张家口长城开筑大境门,使昔日守护长城的张家口堡由军堡变商堡,由此形成以张家口为起点和枢纽的“张库大(商)道”,连接起中国与欧洲两大市场。
据史料记载,张家口作为中外经贸货物集散地,是那时“国际最繁忙兴盛的经贸大通道”,长城内外聚集的俄、蒙、日、德、意、美、英、瑞典、比利时等国客商多达九万余人,美、日、英、俄等国相继在此设立领事馆和办事处,应时而生的中外商号、银庄等多达5000余家,茶叶、布帛、绸缎、瓷器、金银首饰、皮毛、香料、白酒、绒呢等各种货物堆积如山,大批驼马牛车商队一年四季昼夜川流不息。据《张库通商》记载,最兴盛的岁月,仅茶叶一项年交易量就达377万斤,各种税银收入高达一亿五千万两,占清政府年税三分之一。
张库商道的这种繁华,不仅在海内外政界、商界引起轰动,也引起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高度关注。他先后在《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俄国对华贸易》《政治经济学批判》等十几篇文章中论及商道。他在《资本流通的过程》中说:“俄国和中国的茶叶贸易可能是1792年开始的……茶叶陆续由陆路用骆驼和牛车运抵边防要塞长城上的张家口(或口外)……再从那里经过草原或沙漠、大戈壁,越过1282俄里到达恰克图。”再运往欧洲各地,由此形成“万里茶路”。马克思又从陆路、海路运输的各自优势比较,茶叶价格变化的奥秘,中俄商人的经营之道等方面解析了造就草原丝绸之路辉煌和在国际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英雄。当时行走在这条商道上不可计数的中外商人,他们共同拉动这条国际商道繁荣。据《张库通商》记载,其中既有京、津、冀、晋的名商大贾,也有来自苏、浙、闽、赣、鄂、湘、豫等地的商邦精英,他们把内陆所产的大批货物运到这里,又把大批国外货物经这里销往国内各地。担当这种传输的主力军是张家口人,一辆辆牛车,一列列驼队,一队队马帮无不记录着他们的血泪与艰辛,至今在库伦、恰克图还有他们数以万计的后人和“阳原街”“万全坊”“中国街”“买卖城”等众多遗址。今天在恰克图博物馆收藏和展出的近万件文物中,都涉及张库大道和张家口。从这个角度审视,张家口应是张库大道的主人,也是其起点和中转站,并与西北丝绸之路、西南茶马古道、东南沿海丝绸之路,共同谱写了华夏神州先民的开拓史、民族交往史、商贸交通史、文化交流史,树立了中华民族追求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与邻邦和平共处的国际形象。
二 草原丝路迎来发展契机
历史的辉煌向来是后世谋求新辉煌的重要借鉴,“一带一路”建设为草原丝绸之路迎来再创辉煌的契机,也为河北赢得发展的契机。
不仅仅是张家口,放眼河北,自古以来便与丝绸之路有着密切而深广的联系。丝绸之路,单听名字便知道,丝绸在这条辉煌道路上所占的重要位置,而河北是中国最古老的桑蚕养殖技艺和丝纺织技术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丝绸之路上,河北的丝织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辉煌。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滹沱河流域是中国桑蚕业和丝纺织业的发祥地之一,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纺织工具陶纺轮和丝织用的篦子和骨匕,尤其是出土了两件陶蚕蛹,经过中国权威专家鉴定,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家蚕陶俑。
历史上,河北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光芒闪耀的明珠。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平纹皱丝织物——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泡泡纱丝织品实物,代表了3500年前中国这个丝绸大国最高的丝纺织技艺。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上最精美的丝纺织品散花绫就产自今河北巨鹿。到了盛唐时期的河北道,丝纺织技术和产量都远远超过江南,成为全国丝纺织业技术最发达、丝纺织品产量最多的地区。公元11世纪,丝绸之路上世界最富丽的丝纺织品是河北定州的缂丝。
历史的辉煌向来是后世谋求新辉煌的重要借鉴,“一带一路”建设为草原丝绸之路迎来再创辉煌的契机,也为河北赢得发展的契机。
特别是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个国家强盛才能充满信心开放,而开放促进一个国家强盛。”
在这种发展大势中,广州、上海、泉州等沿海港口城市已竖起了海洋丝绸之路大旗,西安、兰州、新疆已打出西北丝绸之路大旗。地处京畿之地的河北,更应责无旁贷地高擎起草原丝绸之路大旗!
想发展,继承是前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丝绸之路沿线的老百姓在日常的生活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艺术,传承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既有文物、典籍等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也有口头文学、传统艺术、节庆礼仪、民俗活动、民间工艺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出河北与古丝绸之路相关的内容,并把这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碎片相互连缀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这样才能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兴趣。
文化+旅游是盘活现有文化资源的快捷方式。当今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旅游业发展的最大特点,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日益强烈,开发新丝绸之路旅游线路的文化价值至关重要,这也将带来蓬勃的丝路文化复兴。
丝绸之路经济带必然会推动丝绸之路文化带的发展,而丝绸之路文化带又必然会滋养和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两者相互促进带动才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三 草原丝路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平台
张家口历史文化和草原丝绸之路资源,应是历史赠予京津冀携手构筑“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平台。
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度审视张家口历史文化和草原丝绸之路,应是京津冀共有的文化财富。史实也果真如此,造就这条亚欧大陆国际大商道的客商虽有众多中外商旅,京津冀商邦始终是这条古老商道的主力军。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北京、天津两大都市作支撑和后盾,也许就不会有以张家口为始点和枢纽的草原丝绸之路。
无论是从历史的视角,还是从国际国内的战略格局来看,“一带一路”建设,都不能没有京津冀,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机遇。
京津冀不仅需要区域协同发展,更要站在“一带一路”的历史节点和区位接点上,发挥整合优势和地缘优势。京津冀之于“一带一路”建设,是龙头、是龙脊,是首都经济圈,是新亚欧大陆桥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承接之地。
从历史走来的丝绸之路,必须有京津冀写满辉煌与梦想的历史支撑,必须有当代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必须要有京津冀经济、文化的参与,这就是“一带一路”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整合思路。
希望京津冀三地能够突破旧有体制机制障碍,培育统一开放的京津冀文化市场。三地既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放大本地文化特色,又要对接三地文化市场和消费人群;三地文化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和设计文化产品时,应将眼光拓展到京津冀这个大市场,熟悉了解三地文化内涵、特色与优势,将三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产品和服务中。
四 打造草原丝路系列品牌
沉睡的文化是历史,唤醒的文化才是生产力。把张家口建设成当代国际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张家口人的美好愿景,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这座充满传奇魅力城市的伟大职责与使命。
2016年8月16日至18日,在张家口召开了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指导,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南京大学、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和张家口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张家口·冬奥会与一带一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24所高校、12个社科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们,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课题展开讨论,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地处京津冀晋蒙通衢之地的张家口,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达37.05%,空气质量位居华北地区之首,山林草原与湖河湿地相互辉映,东方人类之源泥河湾、中华“三祖”文化等文化遗址与现代化城市建设水乳交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中,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得到世界空前关注,天时、地利、人和已为张家口草原丝绸之路(张库商道)建设迎来发展良机。如果说,张库商道使张家口由一个小军堡变成世界闻名的商贸之都,如今国内和国际社会快速发展大势,再次将张家口推到时代最前沿。
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尽快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张家口顶层设计、编制“张家口和草原丝绸之路发展实施规划”,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项目。二是与西北丝绸之路、西南茶马古道、东南海上丝绸之路联合,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高以张家口为始点和枢纽的草原丝绸之路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三是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张家口草原丝绸之路独有的区位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创建“中俄蒙经济走廊张家口自贸区”,构建亚欧陆路经济大通道和产业园区,使张家口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内国际商贸精英汇聚地、产业交融地、服务交流地、沟通互鉴地,成为各方合作共赢的中心与平台。四是借鉴海上丝绸之路口岸城市福建泉州经验,在张家口创建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五是在张家口创办一年一度的“中国草原丝绸之路文化节”和“中华草原丝绸之路国际精品博览会”。将现在有相当影响力的中国蔚县剪纸艺术节、中国阳原国际毛皮文化节、张北草原音乐节等纳入其中,同时举办具有亚欧特色的中国北方“广交会”,邀请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派团参加,拉动京津冀产品走向世界,形成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引擎。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