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13个全国文明家庭境况不同但都注重家教家风

2016-12-18 07:44:2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侯猛
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上,河北省13个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

    让崇德向善在河北大地蔚然成风

    ——走近河北省13个全国文明家庭

    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上,河北省13个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这13个家庭,成员多少不一,家庭境况不同,但都同样注重家教和家风。他们忠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明家庭,传承优秀文化,引领时代新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释了新时代家庭文明风尚和家风文化,成为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榜样和标杆。

    这13个家庭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向上,平凡之中有伟大,点滴之中见精神。在这些家庭中,德与善是共同的精神内核。崇德向善,让这些家庭故事不仅温暖人心,更能激发力量。

    家是最小国,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是千万家,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让更多家庭传承好家风、塑造好家魂,参与到家庭文明建设中来,让崇德向善在河北大地蔚然成风,用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让好家庭汇聚起推动时代前行的磅礴力量。

    李保国家庭

    伉俪同心 造福山乡

    1977年,李保国和郭素萍共同考入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结为夫妻,他们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搭档。30多年来,他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改善和科技富民事业中,谱写了一部伉俪同心造福百姓的感人故事。

    李保国夫妇的足迹遍布太行山区。他们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创新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配套栽培等技术体系,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他们开发了干旱山区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将平原地区的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引进到山区,提升效益1.4倍以上;他们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把课堂摆在山间地头,累计培训农民9万余人次,示范推广种植面积1826亩,直接帮扶村庄40余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100余个。

    总是在工作,这是儿子李东奇对父母最深刻的印象。父母常年奔波在外,从小学到高中,李东奇都是一个人上学、做饭、睡觉。

    “我把自己照顾好了能让他们少些牵挂。”早年的人生经历,让李东奇格外懂事,“爸妈舍小家为大家,帮助了那么多人,我为有这样的父母感到骄傲和自豪。”

    李东奇参加工作后,李保国对儿子只有一句话:“要自发自觉干好工作。”

    张洪瑞家庭

    诚信经营 无私捐助

    1946年出生的张洪瑞是黄骅市楼西村人,他1984年创办信誉楼,现任信誉楼百货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他有一个和谐、文明的幸福之家。

    “诚信是我一生的追求。”为此,张洪瑞将自己创办的企业命名为信誉楼。30多年来,张洪瑞坚信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无信不立,大商不奸。他始终坚持不搞促销,不打价格战,以诚信经营法则,秉承“切实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着想”的宗旨,成就事业,成就他人。信誉楼创办之初,条件艰苦,但家人没有一句怨言,全心全力地支持着他的事业。

    张洪瑞不仅自己坚持诚信立身,还用这一“家规”要求子女。张洪瑞对子女严要求,不娇惯。大女儿结婚没嫁妆,两个儿子结婚没房子,靠的是自食其力。现在三个子女均是从企业最基层岗位锻炼成长起来的主管,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干得非常出色。

    张洪瑞的家人都是爱心志愿者,大家一起投身公益事业。子女们都有自己的扶贫资助对象。近年来,信誉楼及张洪瑞全家累计向社会捐资1000多万元。2015年,他们又为黄骅市美丽乡村工程捐款500万元,并出资100万元为该市建设城市街心主题文化广场,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建设,被评为“乡贤典范”。

    刘长英家庭

    长嫂如母 勤劳致富

    1984年,刚满20岁的刘长英嫁到唐山古冶区前岳各庄村。当时家里一贫如洗,婆婆已经去世,留下3个孩子,最小的只有6岁。但刘长英没有后悔,也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她深知“长嫂如母”的道理,毅然挑起了照顾整个家庭的重担。

    婚后,为尽快还清债务,刘长英凭着裁剪手艺到集上接裁缝活儿,晚上加班加点做衣服,每天睡觉时间不到5小时。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可刘长英却没有一句怨言。

    1995年,刘长英同丈夫一起创办了一家面粉加工厂。刘长英深知要发展,就得创立自己的品牌。刘长英没有去打广告,而是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一点点赢得市场。2008年,当地奶农牛奶滞销的情况触动了刘长英,她意识到想要保证收益,就要实行集中化管理,由此想出了发展养殖大户、专业户、散养集中托管的妙招。在政府的支持下,她创建了占地200亩的英友牧场,奶牛存栏数量达到3000头。

    刘长英白手起家,把一个家庭经营得红红火火。事业上,刘长英不断进取,先后办起了养猪场、养牛场和绿色农业观光园,解决了乡亲们的就业难问题。2015年村里党支部换届选举,她又以最高票数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马红家庭

    孝心为先 用爱补缺

    马红是衡水桃城区何庄乡东滏阳村人。2009年,前夫因病去世,留下一对老人和年幼的儿子。前夫走后,有好心人劝马红趁早改嫁,就连公婆也不想拖累儿媳。可马红却说,再婚可以,但再婚的丈夫必须与她一起照顾前夫的爹娘。

    2011年,他认识了尹广生,马红的善良、孝心打动了这个同样善良且有责任心的男人。二人走到一起,组建了新的家庭,和马红的前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尹广生性格外向,经常和老人谈心,很快就得到了两位老人和孩子的认可。就这样,两人共同撑起了一个有着6位老人、两个孩子的大家庭,虽然日子并不宽裕,但一家人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

    然而,生活并没有停止对马红的考验。2012年底,公公张文起被查出患有白血病。昏迷7天、6次病危通知书、22天重症监护室,马红一直照顾公公,在她细心的照料下,老人慢慢地苏醒过来了。

    经历了老人的这场大病,马红和家人深深体会到,只有团结在一起,整个家庭才不会垮掉,一家人的心也贴得更近了。

    林秀贞家庭

    常怀善心 多做好事

    林秀贞是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村民,老伴儿朱金英今年68岁。40年来,夫妻俩先后为6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资助了20多名贫困学生,在自家工厂安排了14名残疾人就业。林秀贞夫妇不忘长辈教诲,多出善心,多做好事,用言行教育子女,把自己的小家建设得和睦和美,获得村民的一致称赞。

    1976年,同村朱书贵夫妇膝下无子,二人生活均不能自理。为了照顾两位老人,林秀贞拉着丈夫一起,搬到老人的小屋,沿着炕边搭起了“床”。从此,两位老人的洗漱、穿衣、吃饭,夫妻俩都悉心照料,尽心尽力。40年来,林秀贞夫妇先后照顾朱书贵夫妇8年,照顾朱金林14年,照顾朱淑芬5年,照顾张振起7年,照顾朱书常31年。

    如今,林秀贞夫妇依然住着70年代的土坯房子,用着20多年前的家具。即便如此,他们仍时刻不忘帮助他人。1993年,林秀贞东拼西凑了5500元钱供儿子的同学读大学。

    “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如今,年逾古稀的林秀贞依旧没有停下脚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公益上。林秀贞家庭为乡联小捐资修缮教室、添置桌椅,为村里修路、打井、安装路灯。几十年来,他们捐资近70万元。

    臧岚家庭

    投身公益 举家奉献

    臧岚出生于1945年,天津市红桥区人,是保定市华北油泵厂医务室的医生。2001年退休后,臧岚在唐山市路北区荣华楼社区建立了医务室。15年来累计为居民义诊4000多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达1万多小时;和50余人结成帮扶对子,为居民做好事,累计达1700余件。十几年来,臧岚累计捐款捐物达65000余元。

    作为“全国学雷锋标兵”,臧岚积极投身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把支持学校和社区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唐山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臧岚带领学生们清洁卫生死角,铲除街道“牛皮癣”,美化社区环境。

    臧岚投身公益事业,身后离不开家人的大力支持。老伴刘成刚是一位退休工程师,也是臧岚的“贤内助”。承包家务、接待求医人员、接求助电话、记录求医者信息、用退休金资助贫困人员。“贤内助”的工作琐碎繁杂,但刘成刚毫无怨言。

    如今,臧岚的三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她们工作积极向上,各自的小家庭也都非常和睦。在母亲、父亲的影响下,三个女儿也越来越热衷公益事业,每年积攒下来,投向公益事业的“零花钱”,次数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

    王焕荣家庭

    大“家”好才叫真好

    王焕荣是保定市莲池区西高庄村党支部书记,从上任的第一天开始,她就下定决心,要经营好这个大“家”,要让西高庄村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小家好了不算好,大‘家’好了,那才叫真好。”王焕荣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任村党支部书记30多年来,王焕荣带领班子成员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健全村务管理机制,把一个曾经年人均收入不足700元、集体负债10万元的落后村庄,建设成固定资产总值4.5亿元,年人均收入2万元的富裕新家园。

    从整合土地建工厂到招商引资抓项目,从旧村改造建高楼到商业服务双发展,从每天都在变化着的免费文化培训到定期开展的文体娱乐活动,西高庄村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气。

    30多年来,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最美人物、全国敬业奉献好人、全国劳动模范……一项项荣誉接连不断,但王焕荣始终把成绩当成奋斗的新起点。在王焕荣心中,永远装着一个最美的家,那就是自己的小家与西高庄村这个大“家”的融合之家。

    王焕荣还热心公益事业,践行奉献友爱的志愿精神,30多年来,王焕荣和家人向灾区等有困难的群众捐款20多万元。

    周汝珍家庭

    心怀大爱 无私奉献

    周汝珍出生于1944年,是青县康复敬老院院长。她二十多年如一日地细心照顾康复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老闺女”。她的家庭成员爱岗敬业,恩爱和睦,互相扶持,热心助人。

    1989年,周汝珍受镇党委的委托,接管了小牛庄敬老院的工作。当时的敬老院条件十分艰苦,但她没有退缩,毅然决定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任。洗漱、换洗衣服、做饭、按摩,周汝珍任劳任怨。前前后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她把生活、工作的重心全部放在了敬老院上。

    几年下来,敬老院的老人们都已经离不开她了,周汝珍也把老人们当成自己的爹妈。“这是我们院长,也是我们的闺女。”老人们的认可,是周汝珍能坚持下来最大的动力。

    但对于家庭,周汝珍满心愧疚。自打周汝珍到敬老院工作后,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过年过节都很难抽出时间。起初,老伴儿赵怡如不能理解,两人还为此有过争吵。渐渐地,周汝珍的真情感动了老伴儿。如今,赵怡如也来到敬老院,为周汝珍做起了副手。

    周汝珍先后为286位老人养老送终。目前,敬老院还有50位孤寡老人和8名残疾儿童,对于他们,周汝珍就是“家”里的一片天。

    王腊旭家庭

    没有血缘 情如至亲

    27年前,年轻的矿工王腊旭走进老人霍文通夫妇家,面对中年丧子的两位老人,他义务承担起赡养两位老人的责任。

    霍文通是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东庞矿的一名职工,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天有不测风云,1988年,他们18岁的儿子突然去世,丧子之痛加上抢救儿子欠下的4万多元债务,让霍文通一家陷入了绝境。1989年初,刚刚招工到东庞矿工作的王腊旭了解霍文通家的遭遇后,经常上门帮忙做些家务活。看到老人整日恍惚的神情,王腊旭拉住霍文通老人的手对老两口说:“爸妈,不要难过了,我就是你们的儿子,让你们二老幸福。”这句承诺,将本无血缘关系的两代人紧紧地拴在一起。

    自从走进这个家,王腊旭就把两位老人当作亲生父母。他年轻的臂膀扛起了照顾整个家庭的重担,把当时每月100多元工资的大部分拿出来还债。

    王腊旭的诚实守信和善举也感动了许多人。1991年,善良的姑娘霍洪香走到了王腊旭的身边,和他一起践行那句质朴的诺言。王腊旭夫妻俩不仅还清了二老为救儿子欠下的债务,还用至诚的爱温暖了二老的心,两位老人常常感叹:“孩子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叫爸妈这么多年,我们给不了他什么回报,但他比亲儿子做得还好。”

    杨普家庭

    互相支持 共同成长

    杨普和聂子明是石家庄市一对80后小夫妻,他们互相支持,共同成长。杨普的创新成果每年为公司创造效益360多万元,公司专门创立了“杨普创新工作室”。

    杨普是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纺织女工,她勤学苦练、勇于创新,由一名普通的织布挡车工成为全国2000万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她获得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最高奖——“中华技能大奖”,荣获全国劳模、省金牌工人、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诸多荣誉。这些成绩源于她的家庭、爱人给予她的支持、理解和力量。

    在两人谈恋爱时,杨普的“机下打结”技术正处于提高的关键期。那时,杨普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练习上,根本没有时间约会。但聂子明却别出心裁,把约会地点定在公园,让杨普带上练习用的纱线和秒表,并帮她掐表。就这样,约会、练习两不误。也正是这一次次的“约会”,成就了杨普超出国家标准75%的打结成绩。

    为了备战省技术比赛,杨普推迟了婚期。聂子明二话没说全力支持,并做通父母的工作,婚期整整推迟了半年。作为爱人,聂子明一直默默地支持着妻子。

    爱是相互的。后来丈夫被调到外地工作,作为妻子,杨普也经常为丈夫寄去他最爱吃的家乡特产,给他买好换季的衣服。

    郭迎春家庭

    传承家训 心齐家兴

    “孝为先”“和为贵”“学为高”“勤为本”,省气象台首席气象服务专家郭迎春家刻在门楣上的12个字,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风和家训。虽然门匾做得时间不长,这12个字却早已刻在了郭家几代人的心上。

    郭迎春家是一个有着17名成员的大家庭,父母慈善、子孙孝顺,兄妹情深、妯娌和睦,婆媳亲如母女,翁婿情同父子。

    郭迎春的父母现在均已86岁高龄,全家人都千方百计地让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能够更加安康幸福。每逢节假日,在外地的家人,不管多远都会专程回来看望老人,回家后给老人理发,陪着老人晒太阳。闲暇时,郭迎春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陪父母聊天。

    2004年,郭迎春的母亲患脑血栓。十多年来,在全家人悉心照顾下,老人的病情逐渐好转,现在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郭迎春与三个弟弟一个妹妹,五个小家构成了和睦、友善的一个大家。五个小家相互谦让、以诚相待、互帮互谅。谁有困难,大家一齐帮,谁家有事一起想办法,共患难、齐兴家。前几年,妹妹生了一场重病,兄弟们纷纷伸出援手。在大家的帮助下,妹妹很快便康复了。

    在郭迎春的带领下,兄妹5人先后考入大学,母亲李三荣被邢台县妇联授予“模范母亲”称号。他们兄妹5人的子女,也全部考上大学,全家现有硕士4名、博士1名。

    成千珍家庭

    红色传人 情洒山乡

    成千珍是邯郸磁县南城乡中史村党支部书记,也是革命烈士之后。

    传承烈士遗志,恪守红色家风。成千珍的父亲在1949年渡江战役中壮烈牺牲,被追授为革命烈士。她从小就牢记父亲生前的教诲,把烈士父亲的革命奋斗精神转化成生活的勇气。她经常教导两个儿子要爱家爱国、勇于担当。

    不忘艰苦岁月,秉持勤俭家风。作为老师,成千珍每月都能按时拿到工资,可她平时总是省吃俭用,家中依旧保持着抗战年代的老屋土炕,院子里晒着她常吃的蔫蔫的萝卜干,有时候她还到地里挖野菜,吃红薯叶,衣服也是穿孩子们淘汰掉的旧衣服,生活非常俭朴。多年来,她拿出自己辛苦省下的钱,用来照顾娘家的一大家子人。

    发扬互助精神,铸造奉献家风。成千珍退休后以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9年来,她只讲付出,不图索取,不但一分钱工资不拿,还带头拿出家里准备盖房的9万元硬化村道、修建排水沟、安装路灯。

    村里有大事小情,大家都喜欢喊这位“成妈妈”上阵。成千珍的儿孙们也都喜欢这个有着浓郁奉献精神的家庭,经常跟着她到孤寡老人家扫扫地、挑挑水,洗洗涮涮,为村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为建设美丽乡村发挥光和热。

    张丽钧家庭

    书香浸润 家风更美

    在唐山,有个家喻户晓的书香之家。男主人徐国强是唐山晚报资深记者,被称为“废墟诗人”,出版个人诗集5部;女主人张丽钧是“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出版个人文集20部;儿子徐然是留英全额奖学金博士,持有个人专利50余项;儿媳杨嫣是留美全额奖学金博士。

    张丽钧和徐国强是大学同学,二人酷爱文学,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一个资深报人,一个特级教师,这对夫妇因书结缘,以书为伴,把写作当成乐趣,一路相知相伴。

    子女的优秀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关于育儿,张丽钧总结了3条经验: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爱需要理性。

    “我的儿子是散养的,但在他最关键的人生阶段,我一直陪在他身边。”张丽钧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为了为儿子树立榜样,张丽钧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她爱书如命,徐然书包里也总有一本喜欢的书;她随时愿意向别人伸出援手,徐然也变得乐于助人。

    “没有理性的爱其实是伤害,”张丽钧告诉儿子吃苦和吃亏都是福,受母亲的影响,学生时代的徐然一直主动承担班里的脏活、累活。

    “读书,是为我们更好地做人、做事服务的,感谢那些散布于我家各个角落的书,感恩它们的陪伴。”张丽钧说,这个家庭的“美”,是书香装扮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