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赵克志同志多次阐述搞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他说,美丽河北美在生态环境,要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海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滹沱河、衡水湖、北戴河近岸海域等生态修复,并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产业,让生态美起来、产业强起来、百姓富起来。
12月7日,记者走访了衡水湖所在的滨湖新区,就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采访。
1 搬迁湖边企业400余家
“滨湖新区坚持走绿色崛起、生态振兴之路。在衡水湖保护上持续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治理措施。”衡水滨湖新区外宣局局长米俊川说,近年来,衡水湖陆续搬迁了周边413家企业、作坊、畜禽养殖场,拆除了沿湖各类建筑60多万平方米,封堵了所有入湖排污口,湖面上的燃油船全部更换成了电力或燃气动力,还一次性取缔清理了1.38万亩的网箱、拦网等人工水养殖。
同时,滨湖新区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湖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目前,湖区城乡环卫一体化正在积极推行,滨湖新区污水处理厂及湖区多个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在建设,唯一的湖心村顺民庄投资500万元的污水处理系统已经建成投用。
2 清理湖底淤泥50万立方米
据米俊川介绍,经过重拳治污,衡水湖基本消除了输入性污染源,但是内源性污染问题仍旧存在。衡水湖属调蓄性湖泊,水体常年不流动,水草等多年淤积形成了厚达50厘米—150厘米的湖底腐殖质层,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和湖泊沼泽化进程,且存在严重的曝气隐患。
滨湖新区从2013年开始,连续3年实施了衡水湖富营养化与沼泽化控制工程,每年组织专业施工队伍和船只,对蒲草旺长水域及其底泥腐殖质进行集中清除作业。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2700多万元,完成清淤量50万立方米,作业区域水质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不仅如此,清出的淤泥还变废为宝,成为湖中小岛植被恢复的营养土。
另外,连续多年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在鱼苗品种的选择上,针对衡水湖水生植物体量大的特点,将草食性和滤食性鱼类投放比例增加到75%左右,同时实行每年长达9个月的禁渔期制度,使鱼类休养生息,充分转化水体富营养化物,增强水体自净能力。目前,衡水湖水产品年产量达1925吨,相当于每年通过鱼类转移了上千吨的水体营养。
3 环境改善 引来众多鸟类
通过持续多年的治理与恢复,衡水湖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过去夏秋季节时常出现的水体恶臭、水边充斥白色泡沫的现象基本消失,水质由曾经的局部劣Ⅴ类总体提升到了Ⅲ类水平,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600个/立方厘米,鸟类由保护区建立时的286种逐渐增至323种。
米俊川告诉记者,日前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专家在衡水湖考察时偶遇了七八只青头潜鸭,而青头潜鸭2013年刚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保护等级,全球个体数量不足500只,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目前,有“京津冀最美湿地”美誉的衡水湖,已观测记录到鸟类323种,除青头潜鸭,还包括黑鹳、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鹤、金雕、白肩雕、大鸨等多种珍稀鸟类。
4 生态旅游 在衡水湖崛起
冬日的衡水湖,浩瀚的水面一眼望不到边,一些过冬的鸟类在水面上一掠而过,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生态环境对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正在不断显现,”米俊川说,衡水湖马拉松广场、环湖健步路、停车场、住宿餐饮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成投用,衡水湖鸟类放飞表演、侯店水墨电影小镇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正在兴起。目前,衡水湖年接待游客达到150万人次,较2011年增长了87.5%。
米俊川介绍,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衡水即将迈入京津一小时交通圈,生态优势有望得到充分释放,京津高端要素有望加速向滨湖集聚。在未来,滨湖新区会坚定不移地打好自然生态和滨湖城市两张“牌”,放大生态优势,补齐城市短板,做大新兴产业,实现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地发展,努力成为“衡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