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明
1823年,贝多芬距生命的终点还有短短四年时间。当时,他已经双耳失聪,健康状况恶化,再加上生活贫困,身心备受折磨。在此情况下,贝多芬仍以惊人的毅力,创作出了被誉为交响乐巅峰的《第九交响曲》,这也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乐。
为了对自己一生所追求的音乐理想做一个总结,贝多芬使出了浑身解数。为了更加突出乐曲的主题,他将著名诗人席勒的诗歌《欢乐颂》谱写成合唱曲,作为交响乐的“第四乐章”,使整部乐曲雄浑深邃、壮丽辉煌,主题也更加鲜明突出。
其间,生命即将终结的阴影,时时伴随着贝多芬,使他处于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中,他写下了一封“遗书”,其中写道:
“我向你们告别,真是很悲伤。是的,这可爱的希望,我必须将他全部放弃。像秋天的落叶,凋零了。啊,命运,哪怕赐给我即使是一天纯粹的‘欢乐’吧,真正的欢乐久已不在我的心中了。什么时候呵,神呵,我能再一次在大自然或人类的庙堂中感到它——永不——永不——这是太不可能了。”
虽然处于巨大的痛苦中,但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理想依然激励着贝多芬。他没有被失聪所难倒,更没有被死神所吓倒,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创造出了给人们带来生命力量和幸福欢乐的伟大乐章。
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贝多芬执意要亲自指挥。那天晚上,他身穿一件绿色的旧外套,拿着指挥棒,被引导着站上了指挥台。在向观众微微鞠躬后,他转过身去,看着已准备就绪的整齐乐队,沉默了几秒钟后,潇洒地挥起了指挥棒。
惊雷般的军鼓声、激昂的小提琴声、怒吼的大号声……顷刻间,全跟着他的指挥棒有序响起,贝多芬陶醉地闭上双眼,全身散发着音乐的光芒。
整场演出结束后,贝多芬依然沉浸其中,久久不愿放下指挥棒,还是一个小提琴手扶着他面向了观众,映入他眼帘的,是人们长久地鼓掌、欢呼,以及泪流满面的脸庞。什么也听不见的贝多芬,此时已经热泪盈眶。
贝多芬留下的这封“遗书”,生前并没有示人,而是在他去世几天后,朋友们在他房间里找到的。
令人唏嘘的是,贝多芬1827年3月26日临终时,竟没有一个亲人在身旁。当月29日下葬时,却有两万多人护送着他的灵柩缓缓走向圣麦斯公墓,维也纳所有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在他的墓碑上,镌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铭文:“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作为一名了不起的音乐家,贝多芬曾与命运顽强搏斗,他的故事至今仍鼓舞着那些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