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褚林
北汽集团华北(黄骅)汽车产业基地总装车间流水线。(河北日报资料图片) 河北日报记者贾恒 赵威摄
河北日报记者 王成果
“我们要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相关战略协议,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更好对接京津、融入京津、服务京津,加快补齐发展短板。”
赵克志同志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就“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单独列篇进行部署。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深谋远虑,亲自谋划和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河北面临的最现实的重大历史机遇。中央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从国家层面布局展开一批重大历史性工程,将为河北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势能。
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交通、产业、生态领域实现更大突破,着力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切实完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补齐区域经济发展短板,精心打造冬奥品牌……报告从全方位作出部署安排。
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就要自觉服务大局、主动融入大局。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在抓好重大工程和战略平台建设。
立足于此,报告从“着力打造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着力打造发展新高地”“着力打造京冀合作发展共同体”和“着力打造发展战略支点”四方面进行了部署,明确了当前河北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要做好的重点工作,并明确了其着力方向,为河北找准对接京津、服务京津的“结合点”和“共振点”。
【报告要点】“着力打造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报告解读】打造创新发展示范区,工作的落脚点是推进集中承载地建设。国家有关要求提到,要规划建设具有相当规模、与疏解地发展环境相适应的集中承载地,为我省打造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确立了原则。
就集中承载地的建设标准,报告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并强调,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以充分发挥其疏解北京、带动河北的重要功能。
【报告要点】“着力打造发展新高地”
【报告解读】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将使我省与之相邻区域率先同北京融合发展,形成河北新的经济增长点。
着眼于此,报告提出,借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引导周边市县主动对接和融入,加快一体化进程,实现同城化发展。
同时,报告还提出“严格土地和规划管控”的要求。
【报告要点】“着力打造京冀合作发展共同体”
【报告解读】推进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将加速高端临空产业集聚,拉动我省邻近区域加快发展。报告明确表示,在合作方式上要创新与北京共建共享模式,从而构建交通运输、综合保税、口岸物流体系。
就上述体系的建设,我省已经有了相关规划。比如,依托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在廊坊建立国家一级快递枢纽节点,在石家庄、保定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建立国家二级快递物流园区,建设石家庄国际快件监管中心等。
【报告要点】“着力打造发展战略支点”
【报告解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坚持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多点开花、全面结果,确保接得住、接得好、接得牢。因此报告提出,推进重大承接平台建设,突出抓好曹妃甸区、渤海新区、正定新区、冀南新区、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等平台建设。
这些平台无不是我省国字号、省字头的金字招牌。要不断提高这些新区、开发区、示范区等平台的规模档次,吸引京津单位和企业落户,从而更好地聚集要素和产业。
谋求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实现突破、取得实效,报告提到,将深化协同发展体制改革,抓好试点示范,支持重点区域、重要领域、重大平台先行先试。
推动交通、产业、生态领域实现更大突破
【报告要点】“加快交通一体化进程,完善交通体系规划”
【报告解读】从各修各的路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两年多来,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交通障碍逐渐被打破,三地间交通向“无缝对接”迈出坚实步伐,推动河北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和环渤海经济圈。
部署未来,报告进一步明确,交通领域要搞好京唐、京张、京沈、京衡、石济客专、京石城际等铁路和太行山、延崇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完善省内互通互联交通体系,加强港口和机场建设。
【报告要点】“加快产业联动发展,落实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
【报告解读】部署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今年,工信部会同京津冀三地政府共同制定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提出要依托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承担京津冀地区产业研发、设计、服务等功能,辐射全国。
产业转移不是搬迁,而是要实现“联动”发展,为此,报告明确,要加强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链重构,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报告要点】“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报告解读】“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是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功能定位之一,其核心是把河北的生态环境修复好、保护好、建设好,不断改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为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是中央赋予河北的重大政治责任,是实现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必然要求。我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当务之急和长远之计,强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2015年,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8.7%;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同比提高9.6个百分点,PM2.5、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同比明显下降。
为进一步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报告明确了重点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工程:建设京津保生态过渡带、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燕山—太行山水源涵养区、低平原生态修复区和沿海生态防护区。
着力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
【报告要点】“推进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报告解读】2015年,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启动区域性国家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标志性平台。此后,我省不断加快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着眼未来,报告对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也提出了共建重点——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创新实体、重点产业技术研发基地、高新技术转化试验基地、检验检测和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科技支撑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
【报告要点】“推动知名高校、创新团队、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研项目、军工和军民融合项目更多落户河北”
【报告解读】京津冀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因此,要把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之举。
报告所提出的相关安排,旨在充分借助各种创新资源,加强创新联盟和创新平台建设,共建一批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联盟和产业创新基地,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到河北孵化转化,推动我省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报告要点】“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协调统一的财税金融、产权交易、技术研发、创业就业政策”
【报告解读】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需要激活创新要素,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跨越,形成辐射周边、引领全国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
因此,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需要推进与京津改革同步,加快破除制约协同发展和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制度体系,形成共建共享、协作配套、统筹互助机制,最大限度吸引京津技术到河北孵化转化。
完善现代城镇体系,补齐区域经济短板
【报告要点】“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一批高质量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
【报告解读】立足京津冀,积极呼应周边城市群发展,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在京津周边和沿重要交通干线布局建设一批非首都功能重要承接平台和都市卫星城,对于补齐河北发展短板非常重要。
要着眼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报告明确,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全域规划,完善空间布局,强化调控引领,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报告还就我省各市发展定位进行了简要描述。
同时,报告还提出,大力实施县城建设攻坚行动,发展一批高质量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
【报告要点】“大力发展城市经济”
【报告解读】在京津冀区域中,我省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实现区域内城市群联动发展,就必须及早补上城市经济这块短板。
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报告明确提出了城市经济发展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楼宇经济和会展经济等,提升产业承载力、要素聚合力。
【报告要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报告解读】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把固安、永清、涿州、高碑店、滦平、怀来等一批县城建设成“生态环境更优、商务成本更低、生活质量更高”的都市卫星城,为县域经济发展探路。
补齐县域经济这一短板,报告给出了三个“集中”的原则,提出坚持产城教一体化推进,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县城集中、土地经营权向现代农业园区集中。
报告还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对标京津大胆改革,在体制和政策上拉平梯度差。
【报告要点】“大力发展沿海经济”
【报告解读】发展沿海经济尤其要注重环渤海地区发展。为全面促进我省与环渤海省(区、市)的互利共赢发展,今年我省提出了2020年、2025年和2030年3个时间节点的发展目标。其中提到,到2030年,国家赋予我省的功能定位基本实现,与京津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发展沿海经济,港口必不可少。报告提出,要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推动港产城互动,做大做强临港经济。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我省唐山、沧州、秦皇岛,尤其要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港产城互动,实现沿海经济新突破,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滨海型产业聚集带、城镇发展区和河北开放型经济的引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