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持之以恒促农业增效促农民增收

2016-11-19 06:29:1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田士威
今年的收获季节,省农林科学院在全省的25个基地纷纷传来好消息:瓜果飘香、粮食丰收、蔬菜喜人……丰收的硕果来之不易。乡亲们知道,这些都离不开省农林科学院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

河北日报记者 赵红梅 通讯员 陈志伟 廖宝红

平山县北冶乡恶石村的千余亩苹果卖出了好价钱,乡亲们鼓起了钱袋子;武安千亩谷子基地,金黄的谷穗低头弯腰;海兴县棉花基地,雪白的棉花咧嘴欢笑;青县司马庄的蔬菜长势喜人……

今年的收获季节,省农林科学院在全省的25个基地纷纷传来好消息:瓜果飘香、粮食丰收、蔬菜喜人……

丰收的硕果来之不易。乡亲们知道,这些都离不开省农林科学院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

把农田当作科研的第一试验场

顺平县北部山区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美丽村庄南台鱼村,每年夏秋时节,果香四溢的桃子让人有说不出的喜悦。这里产的“宏桥”牌绿色食品A级“京红”“大久保”“绿化九”鲜桃,一车车运往北京等大城市的超市。

“这都是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功劳。”南台鱼村党支部副书记、村桃产业协会会长张国桥忘不了,早在2007年村里大规模发展桃产业时,就遇到了一件“闹心事”:小小食心虫与果农抢果吃。

2008年,正当张国桥和村民们焦急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成和他的科研团队来到了村里,在了解了困扰果农的这一“闹心事”后,他们就与这个村子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细心观察、反复试验,他们终于掌握了害虫发生规律,并提出了“一监、二压、三诱、四迷、五套、六杀”食心虫轻简化综合防控技术。

目前,该技术的示范基地建有核心区1000亩、示范区10000亩,辐射带动了周边桃种植区,经济效益提高了20%以上。

从2008年至2016年,省农林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在南台鱼村坚守了8年。

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闹心事”,省农林科学院科研人员把农田当成科研的第一试验场,从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中寻找科研课题,使科研服务于农民,服务于生产。

为改善花生品质,造福农民,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油料作物育种专家李玉荣一干就是几十年。

为改变低产状况,培育出高产、适应性强的花生新品种,李玉荣和她的课题组成员经过14年的艰辛劳动和不懈努力,1998年终于选育并审定了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耐瘠薄、抗旱花生新品种“冀花2号”。

“冀花2号”的育成与应用,结束了我省依靠外省品种支撑花生生产的局面,完成了全省花生品种的一次大更替,带动全省花生面积增加180万亩,单产提高10%,实现了我省花生由低产向中高产的突破,单产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为适应我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滨海农业研究所提出了“植物适应环境”的盐碱地绿化和生态修复新理念,创立了“耐盐植物+原土改良”的盐碱地绿化新模式。

如今,这些技术成果已在唐山南堡开发区、曹妃甸国际生态城、沧州黄骅南排河镇、秦皇岛大浦河入海口、天津滨海新区、山东东营等沿海重盐碱地区建立了10个盐碱地原土绿化技术示范基地,示范基地面积达1000余亩。目前,应用面积4000亩,累计节约社会投资6亿元。

把一篇篇“论文”写在大地上

涉县井店镇台北村的村民不会忘记:2013年9月下旬的一天,在指导山地温室建造时,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设施蔬菜栽培研究室主任宋炳彦,不小心从山坡上跌倒在3米深的泥沟里,肘部、面部被砂石蹭破了,鲜血直流。老乡们连忙送他到镇卫生院进行了包扎。但第二天在技术培训课堂里,乡亲们又发现了宋炳彦带伤讲课的身影。

张家口崇礼区狮子沟乡六号村的村民不会忘记:2015年,农历正月初九,宋炳彦冒着大雪进驻该村。驻村期间,为了当地蔬菜产业和彩椒基地的事,宋炳彦免费巡回讲课和实地指导,足迹遍及5个乡镇,受训农民3万多人次。

对被果农称为“24小时葡萄专家”的昌黎果树研究所赵胜建团队来说,“5加2”“白加黑”已成为工作常态。因为肩挑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两副重担,赵胜建经常超负荷工作。多年来,为了全省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赵胜建团队的足迹遍布全省68个县的葡萄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00余次,培训果农2.6万人次,帮助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

风雨兼程、奔波劳碌,省农林科学院科技人员为了推进成果转化应用,把足迹留在了河北的大地上,把一篇篇“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手把手将先进实用技术传授给了农民。

平山县北冶乡恶石村处于深山区,交通不便,是贫困地区的贫困村。几年前,全村126户村民家里找不出几件像样的家用电器。

2008年,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的杜继壮、徐国良等专家来到了恶石村。他们推广“阳光”苹果生产技术、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果园节水灌溉技术等,协助果农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提高了苹果的产量和质量。2011年全村苹果产量达13万公斤,收入超过了1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了4500元,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更是达到了6000元。

把培育产业链作为农民致富的动力

谷子主产区却没能成为优势产区,这是几年前武安遭遇的尴尬。对此,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副所长李顺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李顺国主动与武安市农牧局合作,积极扶持企业、合作社,探索建立企业+农户+科研产业发展模式。经过品种筛选与示范,几年下来,武安逐步形成了以优质谷子品种“冀谷19”、优质简化品种“冀谷31”为主的品种布局,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如今,武安市的谷子亩产达到了300公斤,示范方谷子亩产则达到了400公斤以上,逐步形成了总面积达30万亩的“六沟、五梁、六面坡”的优质谷子生产基地。其中10265亩通过了绿色谷子生产基地认证,1274亩通过了有机谷子生产基地认证,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武安小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葡萄是昌黎县的主导产业。为拉长产业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昌黎果树研究所葡萄科研团队借鉴国外葡萄酒产业经验,结合我省葡萄酒产业特点,参与编制了《河北秦皇岛干红葡萄酒产业发展规划》等,提出了葡萄基地的区域化、葡萄品种的良种化、葡萄种植的科学化、葡萄栽培的砧木化、葡萄酒产品的多元化等重要建议。

针对我省酿酒葡萄品种和葡萄酒产品单一化、同质化问题突出,难以满足市场对葡萄酒产品多样化、系列化、特色化、高档化需求的实际,该科研团队通过多种途径,引入酿酒葡萄品种及营养系,为加快我省葡萄酒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产品多样化提供了品种资源。葡萄产业,现已成为昌黎县乃至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

点击进入专题

相关新闻

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院长王慧军:做扎根于大地农业科技工作者

2016-06-30 08:42:15

作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教授的事迹感人至深,在科技界尤其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作为我省农业科研领域的排头兵,省农林科学院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学习李保国扎根大地的精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三农”?怎样为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山区综合开发、乡村旅游“五位一体”全面推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邱县与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签署科技合作协议

2016-03-10 14:17:02

3月9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与邱县人民政府就棉花新品种、新技术、项目合作等签署合作协议。

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到省农林科学院进行调研

2012-02-10 07:59:27

    2月9日上午,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就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省两会精神,到省农林科学院进行调研。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