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降温再度引发“热”话题,供热该“问天气”还是“问日历”——
观 察
□河北日报记者 赵 建
冷冷冷。
寒潮预警接踵而至,11月1日我省许多地区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出现今秋以来最低温。
寒潮进了家门,暖气还在半路。
“气温都跌破冰点了,为什么还不供热?”街头巷尾,“朋友圈”里,裹上小棉袄的市民们翘首待暖。
等等等。
“何时来暖气,还得问日历。”这两天,许多跑到居委会去打听消息的社区居民,都得到这样的回复。
据了解,我国华北大部分地区现行的“当年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的供热时间标准,形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但有专家表示,这个时间的制定受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等许多因素制约,并非完全以适宜的室温为标准。
裹紧棉袄的,有孩子,有老人。统计显示,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16.3%,瑟瑟寒风中,他们无疑是更让人揪心的一群。
供热该“问天气”还是“问日历”?记者采访中,市民和专家的意见高度一致:天气无常,供热启动,理应由“固定”变“弹性”。
实际上,“看天供热”并不是新闻。西安、长春等许多城市,已连续多年施行弹性供热制。我省各地也曾多次因遭遇极端天气而提前供热。
10月20日,张家口、承德率先供热。紧随其后,11月1日,秦皇岛开闸送热。
省住建厅燃热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关于“看天供热”如何实施,一般都由各市根据天气情况自行决定。
但许多市民的真实感受是,提前供热,常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又或“千呼万唤不出来”。
2013年8月出台的《河北省供热用热办法》规定,如遇异常低温情况,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提前供热或者延期停热。
但“异常低温”如何界定,谁来明判,执行期限等都不甚明晰。
据报道,某城市曾规定连续5天日均气温低于5℃便提前供热,虽然今年10月31日该城市最低气温达到了-3℃,群众诉求非常强烈,但供热部门等多次会商后,依然未能决定提前供热。
“弹性供热应有铁律。”有专家直言,供热上的“自由裁量权”是造成提前供热难产的制度缺陷,应建立提前供热的详细标准,实现科学供热、合理供热,把弹性供热制度化。
供热具有特殊的公益属性,同时也是商品。提前供热慢吞吞的背后,不仅仅反映了管理水平和执行力问题,更凸显了“谁来埋单”的难题。
根据以往经验,提前供热所需的不菲费用往往由政府财政给予补贴。但专家认为,总靠财政补贴,并非科学供热长久之计。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提前供热,哪怕多拿点钱也行,总比挨冻好。”许多居民表示愿意为提前供热埋单。
但实际操作中,为温暖保底同时如何兼顾公平和效率,是个难题。
专家认为,只有全面实现热计量供热,谁用热谁出费,同时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才能化解供热企业“亏本”担忧,消除提前供热障碍,保障市民和供热企业双方的权益。
这一模式已有成功先例。在西安实施的弹性供热制中,供热可随寒潮提前,也可随“暖冬”降温,实现了科学与公平兼备。
无论如何,何时供热,城市管理者理应想在百姓前,做在寒潮前,才不至于让寒风冻了身体又凉心。
提前谋划,才能让百姓点赞。本轮降温前,张家口热电公司提前部署,对系统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维修,10月6日开始厂外热网系统注水,18日启动热网循环泵进行冷态系统循环,得以迅速开栓供热。为应对极端天气,石家庄市政府要求各供热公司在11月7日开始带热试运行,11月15日零时达到正常采暖温度。国家电投石家庄供热公司客服中心主任王大为表示,他们已对主管网注水打压,如果7日到15日天气突然降温,随时启动,随时供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