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成有余、创新不足 “200岁”西河大鼓须与时俱进

2016-10-25 14:04:34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聂书雪
发源于河北河间的西河大鼓是河北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是由于守成有余、创新不足,传承这一拥有200年历史的传统曲艺,与时俱进、全方位创新迫在眉睫。

    闭门造车 “供血”乏力

    西河大鼓以中长篇书目为主,200年来发展出150余部中长篇、370余篇小段传统书目。然而,目前“能”说唱的人少,“会”说唱的人更少。

    “很多年轻艺人不会说书,只能说几个小段,凭借这些小段获了奖,但实际上并没有掌握说书的技巧。”李广宇说。

    新生力量不足是曲艺发展的另一阻碍。受邀出席第三届“中国河间西河书会”的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鲁银海介绍了享有“中国民间曲艺盛会”的宝丰马街书会的“造血”经验。

    “曲艺学校要帮助学生拓宽技能面,要求学生掌握多个曲种,也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曲艺活动。”鲁银海说。

    李广宇指出,“书会是传播中长段曲艺书目的重要渠道。”俗话说“十书九不同,个人嘴里变巧能”,同样的书目在不同艺人的演绎下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书会能够增强艺人的创作和创新能力,加快书目在艺人之间的传播。”

    热闹有余 平台有限

    河间西河大鼓书会已连办三届,书会期间名家齐聚一堂,艺人卖力,观众捧场,但是这样的盛况往往在书会结束后就戛然而止。

    鲁银海指出,地方政府要把文艺发展融入地方发展战略中去,扩大曲艺影响力,“不能书会办完之后就没了动静。”

    “曲艺曲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和倡导。”田莉说,“对于鼓曲唱曲来说,要想办法广开渠道,让艺人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

    鲁银海认为,西河大鼓要发展创新增值项目,曲艺比赛、曲艺旅游、曲艺展览、曲艺信息交易平台等项目都可以帮助艺人增加曝光度和表演机会。他建议,文化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地方政府应形成合力拓宽地方曲艺发展空间,推动民间曲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