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记者贾楠
石磨、石碾、古井等老物件,点缀在整洁的街巷旁;小巷墙壁上的粮食画,栩栩如生;青瓦白墙的农家院,错落有致;村中的咖啡屋,典雅精致;葫芦画展厅、麦秸画展厅、蛋雕工作室,艺术范儿十足……在馆陶县粮画小镇寿东村,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时尚的现代元素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寿东村有188户、713口人,是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到两年时间,这个一没有产业基础、二没有资源优势的穷村,就被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粮画小镇。今年国庆节假期,粮画小镇迎来客流新高峰,7天时间共接待游客2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34万元。
从靠天吃饭到靠“村”吃饭,寿东村的蝶变,是馆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美丽乡村建设实现脱贫致富的缩影。
2014年以来,馆陶县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的新途径,按照“尊重民意、留住乡愁、做强产业、改造提升”的思路,通过采取财政“小钱”撬动社会大资本、修旧如旧建设特色村庄、因地制宜培育富民产业等措施,打造了粮画小镇、教育小镇、黄瓜小镇、羊洋花木小镇、杂粮小镇等一批具有乡村风情、城市品质的特色小镇。这些小镇的建设,不仅推动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使一大批贫困户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脱贫致富。
为破解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难题,馆陶县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市场化融资运作模式,建立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的长效机制,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
政府投入引导资金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如修建道路、垃圾站、污水处理厂、供气供暖设施等。他们在推进中不搞大拆大建、千村一面,而是秉承节约理念改变村容村貌,使村庄具备招商引资的基本条件,鼓励社会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产业。截至目前,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共投入资金2.8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5000万元,撬动其他社会资金2.3亿元,加速了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这里的空气真好,这才是真正的天然‘大氧吧’!”在馆陶县李沿村羊洋花木小镇,常常能听到外地游客这样的赞叹。近日,馆陶县环境监测站组织开展了对羊洋花木小镇负氧离子的监测。结果表明,10个监测点负氧离子浓度在670-830个/cm3之间,个别监测时段达到1100个/cm3,达到公园级、优良级水平。
2014年,李沿村在传统养羊、贩羊的基础上,引入冀南花木苗木公司,流转土地550亩发展花木产业。去年7月,该村又将两大行业进行融合,打造羊洋花木小镇,发展农村旅游业。小镇汇集了上百种适合北方种植的苗木花卉及优质果品树种,形成了两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观,成为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基地。今年“五一”“十一”假期,客流量达8万余人次。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馆陶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力求每个村都发展一个产业。
依托蛋鸡、养鸭、黄瓜、黑小麦、轴承等富民产业,馆陶县积极推动“一产带多村”,相邻若干村共同发展一个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共同致富。馆陶的黄瓜种植两年间由3.5万亩增加到10万亩,并通过首农集团进入北京市场。黄瓜产业不仅富裕了翟庄村,还带动了周边十几个村子增收致富。同时,扶持“一村一品”。原本没有特色产业的王桃园村,挖掘其自恢复高考以来走出了120多名大学生的这一“卖点”,着力打造教育小镇。“圆梦课堂+”形成了品牌,今年举办了8期夏令营,接待了700多名城里的孩子,带动相关收入近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