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湖老子峰脚下游客络绎不绝。河北日报记者曹智摄
□河北日报记者曹智 通讯员刘艳英
群山环抱,绿水清清,薄雾轻绕。9月17日,置身易县易水湖水利风景区,一幅山水画在眼前慢慢铺展开来。
“我们出发的地点叫作金龟码头,从这里远望群山,是不是有江南水乡的韵味?”景区工作人员赵艳向游客介绍。
易水湖原本是上世纪50年代兴建的水利工程。如今,易水湖的水面面积27平方公里,最深的地方超过48米,库容量超过3亿立方米。
水多了,一些村民就来水库养鱼,经年累月,养鱼就成了不少村民赖以为生的产业。十多年前,由于利润可观,养殖密度不断增加,饵料投放过度,易水湖的水质逐渐下降。与此同时,村民养羊等放牧行为对周边草地和森林造成破坏,船舶在水面上肆意通行也对水质带来影响。2008年,水质监测显示,易水湖水质已经达到了劣五类。
如何还清澈于易水湖,如何修复生态?
2010年,当地引进社会资本对易水湖进行保护性综合开发。聘请顶级规划机构进行设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几年来,当地政府逐步取缔网箱养殖、采砂选铁,控制水上游船,周边私搭乱建也被拆除。
慢慢地,易水湖水质好了,游客多了,农家院的生意红火了,村民也开始自发地维护起生态环境。
谈论间,游船行驶到易水湖湖心。易水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蔚指着一片水面告诉笔者:“今年8月份这里还有网箱,之前允许村民在部分区域设置网箱,而且只能在其附近投放饵料。8月份以后,这些仅剩的网箱也被拆除了,村民也都很配合。如今易水湖的水质已经达到了国家二类水标准。”
打造旅游休闲度假景区,水质改善只是第一步,易水湖在文化、建筑、环保等方面也持续发力。
在景区游览,经常可见和“易”相关的图形。易水流域是我国文化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景区在设计和建造上对此颇有体现,就连各个景点的命名也能讲出和“易”的渊源。
石材、木材、土坯、茅草,建筑用材方面,易水湖景区尽量采用当地贴近自然的原材料,建筑方式上也尽量采用手工打造,力争做到“让易水湖的建筑都像从山里面自然生长出来一样”。同时,景区高度重视环保问题,利用先进技术,对垃圾、污水等进行彻底处理。
不懈努力终于赢得了肯定。近日,水利部正式批准易水湖水利风景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这使得易水湖备受关注,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今年景区游客能达到50万人次。到2018年,游客将达到100万人次。”张蔚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