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9日上午,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院团长座谈会在石家庄举行,参与座谈的院团长纷纷表示,“梆子声腔的春天来了”。
河北新闻网9月29日讯(记者张娜)今天上午,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院团长座谈会在石家庄举行,参与座谈的院团长纷纷表示,“梆子声腔的春天来了”。
“梆子声腔的春天来了”
“现在,国家资金扶持力度大,北京市也有一些艺术发展基金,可以说,国家对文化的投入‘不差钱’。”北京河北梆子剧团副团长罗杰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后,各地都出台了很多惠及院团的政策,顶层设计的春风已经吹来,戏曲艺术的春天来了。”
罗杰表示,这次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所涉剧种剧目之多、引发观演状况之盛,为多年罕见,可以看出,各地梆子人在保护、传承和弘扬梆子艺术方面的不懈努力,更反映出一系列政策出台后梆子声腔发展的蓬勃生机、强劲动力和丰硕成果。“可以说,梆子声腔的春天来了。”
更深刻的感受到“梆子声腔的春天来了”的是河南豫剧院三团副团长王文全,他介绍说,“去年河南豫剧院三团演出360场,收入1400万,日子好过了。”
河南豫剧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吕青用“五个多”概括了“梆子声腔的春天来了”:扶持政策多、扶持资金多、惠民演出场次多、创作的新剧多、艺术人才多。
天津推出文化惠民卡 杜绝看戏不买票现象
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资金支持,让院团长们强烈感觉到“梆子声腔的春天来了”,但梆子面临市场化程度不太高,中老年观众多,青少年观众少;上座率虽高、但买票观众不多的现状,也令院团长们忧心忡忡。对此,天津河北梆子剧院院长张浩介绍了天津的做法。
天津去年推出6万张文化惠民卡,今年又推出4万张文化惠民卡。“文化惠民卡为实名卡,每张卡政府补贴400元,个人自掏100元,可用于购买11个市级文艺院团的折扣演出票。消费完500元额度后,还可继续享受这11个市级文艺院团演出门票的折扣优惠。”
推出文化惠民卡后,带动了天津的文化市场,彻底杜绝了看戏不买票的做法,张浩称,“推出文化惠民卡后,所有的演出票都从票务终端售出,无法通过别的渠道拿到票。同时,票价非常低,也不会影响演出市场。”文化惠民卡项目运行以来,各院团的演出场次、上座率、观众人数都大幅增加,全市11个市级文艺院团已累计推出惠民演出1200余场,观演总人次超过40多万人次。
“我们的做法是保留农村市场、发展城市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刘同章介绍,他们剧团一年演出200多场,在石家庄6个市直剧团中是佼佼者。“此外,我们特别重视培育隐形的观众市场,比如,石家庄各中小学凡是邀请我们去讲座,我们都欣然前往,看似只是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梆子课,但却在一些孩子心中种下热爱梆子的种子。”
含泪看完开幕式 各梆子剧团要抱团取暖
“有人曾说:基层院团兴,则传统戏曲兴;基层院团亡,则传统戏曲亡。这话很有道理。地方戏的市场还是在基层、在民间。”山西省大荔县剧团团长何满堂眼里含着泪看完开幕式,“对于我们基层院团,这是个难得的学习和借鉴机会,激发了我们把梆子戏做好的信念。”
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形式非常好,为院团间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北京河北梆子剧团副团长罗杰建议将这种展演固定下来,比如两年一次,提供固定的交流平台。
“河北梆子覆盖京津冀,豫剧覆盖范围涉及多个省份,要促进同一剧种的跨省交流。”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建议,梆子声腔体系各剧种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要整合到梆子腔体系,彼此交流、相互推动,各个梆子剧团要抱团取暖,共同促进梆子声腔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