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夫一家合影。
刘铁夫一如既往伏案写教案。
燕赵都市报驻邢台记者 张会武 见习记者 袁亚朋 文/图
自父辈始,至孙子辈,包括妻子和儿媳在内,南和县刘铁夫一家四代已经走出了10名人民教师,还有两名也将投入三尺讲台。教师节前夕,记者走进这个教育世家,近距离感受教育的力量和延续。
父亲影响,初涉教职认真用功
9月8日一大早,记者驱车前往南和县城,抵达刘铁夫居住的小区后,只见他与家人早早站在门口等候。看到记者来了,刘老先生步履蹒跚地赶忙迎了上来。今年87岁的刘铁夫虽有些耳背,但精神矍铄。谈及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他乐此不疲,甚是健谈。
刘铁夫说,父亲刘绍汉曾在县初小、高小任教员,抗战时期跟随队伍到兰州继续教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到南和县从事教育事业。至今刘铁夫还记得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在做人上要以礼待人,在学习上要尚学崇德。父亲“尚学崇德”的要求深深地印在刘铁夫的心中。1950年秋天,刘铁夫从酒泉中学毕业回家后,成了县里的“香饽饽”,但他和姐姐刘菊红都听从父亲的安排,当了教师。后来,妹妹刘娟华也在刘铁夫的带领下,步入教师行列。
1950年秋天,刘铁夫到南和县郝桥高小当了教员,负责五、六年级的数学课程,在讲课方面,他时刻谨记父亲的话,关心学生、把课教好。“那时教室条件差,有时得带着四个年级的学生在一间教室里上课,而且得让每一个学生都听懂学会。”刘铁夫说,每天备课熬至深夜,自己累一点,也不会在课堂上马虎。
刘铁夫凭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了县里的认可。1952年秋天,县里要培养一批师资,刚入职不到两年的他,因各方面都很优秀,被调至南和县师范学校任教。“班里学生的年纪跟我相仿,有的甚至比我还要大。”刘铁夫说。
师生情义,奠定他荣教一生
说着说着,刘铁夫显得有些激动,眼眶微红。原来,1952年刘铁夫的母亲突然发病,当时他心急如焚,不知所措。这时曾被他教过的四名学生从家门前经过,听闻此事后,赶紧跑到乡镇去请医生。就这样,四个学生一下子请来了四名医生,医生们轮番抢救,最终刘铁夫母亲醒了过来。从此以后,刘铁夫更加下定决心,要做一名好老师,以此回报学生们的恩情。
1958年,县师范和南和一中合并,建立了高中部,刘铁夫继续投身三尺讲台,在南和县一中教高中年级的数学科目。就这样,刘铁夫一干就是49年。工作期间,刘铁夫遇到了妻子刘秋月,也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两人自此共赴教学梦。
说话间,刘铁夫起身,在子女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到他的书房里,坐在一张书桌前,拉开抽屉,拿出一沓照片来。他说,这些都是他的宝贝,是他跟学生们拍的合影。记者接过一看,其中一张照片中,刘老先生的学生们个个头发斑白,年纪最小的也有80岁了。刘铁夫看着照片,擦拭了一下眼角的泪水说,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叫沈良琴的学生,已81岁了,就连临终前,还不忘给刘铁夫写诗,说是表达对恩师的敬意。刘铁夫对此视若珍宝,每次想起都会热泪盈眶。
教育子女,要做仁心师者
据刘铁夫的儿子刘哲颖讲,已数不清父亲曾帮助过多少学生了,父亲从未亲自对子女们说过,都是他的学生们来家中看望时,无意中提起。
对待学生情深义重,培养孩子尚学崇徳,这是刘铁夫留给后辈的影响。
“父亲很重视我们的学习,却从不强迫。”刘铁夫的儿子刘哲颖说,和学知识相比,父亲更注重孩子们学会了哪些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父亲刘铁夫的影响下,刘家姐弟四人养成了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一放假,别家的孩子在外面玩,我们姐弟四人总是趴在桌子上看书、写作业或者练字。”大女儿刘爱平说,父亲影响子女们最深刻的便是他的坚持、敬业、勤俭、仁心。
刘爱平说,退休后,其父刘铁夫依旧每天伏案写教案。他把以前上过的每一节课都进行回忆整理,如今已写了数万页。每一个字、每一个图形、每道题的解析过程,都一丝不苟,一笔一画间,都是刘铁夫一生的心血。
“吃过早饭后,他在桌前一坐就是大半天,累了,喝点水再继续。”儿媳刘青说,她现在任教于南和县一中,每次数学课本有改版,她都会给公公刘铁夫带回来一套。刘铁夫每次看得都十分认真,把新课本内容与老课本进行比对,不断学习、创新。
这番话,记者在刘铁夫的书桌上得到了印证,一沓厚厚的教案堆在桌角,一旁放着刘铁夫的老花镜、放大镜、笔和尺子,书桌边缘被胳膊磨掉了漆,可以看出刘铁夫每天的坚持。“父亲的这套教案,对我们年轻一代老师来说,可谓是价值连城。”刘铁夫的儿子刘哲颖说,从小看着父亲白天辅导学生,晚上又在昏暗的灯光下批改作业、写教案,刘铁夫的大女儿刘爱平、二女儿刘力勤、三女儿刘燕勤和儿子刘哲颖耳濡目染,高考志愿填的都是师范院校,毕业后又都走上了讲台。
“现在孙辈的两个孩子,孙子刘匡大学也快毕业,外孙女已师范研究生毕业,两人都积极要求加入教师行列中来。”刘铁夫十分骄傲。他说,踏踏实实做学问,认认真真做人,这是他一辈子的座右铭。如今,这种“家训”要传递下去,要让孩子们做一名仁心师者。他知道,这过程也许很艰难,但他也坚信,只要有恒心,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