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博士生导师李保国30多年如一日,扎根太行,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他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李保国独辟蹊径创建了一系列山区生态开发新模式,深入山村探索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了太行山区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
李保国同志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李保国教授带着铺盖卷来到了内丘县岗底村,一头扎进山里,查看果树情况,同时每天向乡亲们传授果树管理技术,为了让农民能听懂、记住,他把技术编成顺口溜、歌谣,简单易懂接地气儿。每次他讲课,大喇叭只要广播,十里八乡的果农们总会蜂拥而来,或组织培训,或请教咨询。
“山当餐桌地当炕,坐在地上啃干粮”,李保国最爱的是治山,最挂心的是治山效果。每次进山,他总会抓紧一切时间实地勘察,了解技术推广情况,就地解决难题。风餐露宿是常事,有时忙起来甚至会忘记吃饭,索性他就随身背着干粮、水壶,饿了就坐在田间地头和百姓边吃边聊。
李保国通过不断实验,“山中造地”技术渐成体系,他制订了“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的治理规划,把周围的土层集中充填到沟里。这样土加厚了,水留住了,将省水、省肥、易管理的核桃作为当地主要种植品种,树木的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
梯田弯弯绿茫茫,好似玉带绕山岗,循此模式,李保国开创了太行山区绿色生态发展新途径,带领当地老百姓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140万亩荒山披上绿装,这里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内丘县岗底村里有些老树生了腐烂病,传染途径广,传播速度快,若防治不及时,整个果园就毁了。村民十分绝望,想把树刨了种庄稼。李保国想了好多办法,并反复给果农做示范,终于救活了100多亩果园。
李保国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为保证老百姓能学得会,他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那时候河北省还很少见苹果套袋技术,“套上不烂了吗?”村民不接受。李保国自掏腰包买来16万个果袋,在果园里搞实验。教苹果套袋技术时,他抻着村民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一个多钟头才能教会一个人。秋天,套袋苹果果型端正,又大又红,比那些果皮厚、锈斑多、没套袋的苹果价值高出几倍十几倍。这下子,农民才真心服了。
秋天,套袋苹果果型端正,又大又红,五六两的每个卖到10元,八两以上的能卖到50元,甚至100元。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获得99世博会银奖及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称号,仅苹果年收入就达2000多万元。
文字:喻萍 刘剑兵
绘画:耿春光 李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