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群众最急迫最盼望的事情
力争用一年左右时间,使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赵晓清、刘剑英)从8月8日召开的邯郸市“7·19”特大洪水灾害灾后重建工作动员大会获悉,该市将把灾后重建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举全市之力打响灾后重建攻坚战,力争用一年左右时间,使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精准精细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关键是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看看群众的需求是什么,最急迫、最盼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分清轻重缓急,解决突出问题。”邯郸市委书记高宏志说,该市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群众重建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全面开展灾后自救,确保打赢灾后重建攻坚战。
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目前,受灾群众生活保障已由应急保障阶段转向过渡安置阶段,该市做好受灾群众建档立卡,逐一落实保障措施,重点解决吃饭、穿衣、饮水、住房、医疗等问题,满足群众过渡阶段的生活需求。按照先应急、后长远的要求,突击抢修管网,抓紧清淤打井,确保8月15日前解决群众临时性饮水困难,10月底前使农村饮水设施恢复到灾前水平。及时发放过渡安置资金,巩固灾区卫生防疫成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加快损毁学校和医院恢复重建。9月1日前,完成940所受损较轻学校的校舍、操场、围墙及其他附属设施的修缮工作,54所严重受损学校整修加固工程确保在入冬前完成,4所整体损毁学校将科学规划选址重建,力争春节前完成。通过安排临时教室等措施,确保学生按时入学入园。加快损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恢复重建,尽快恢复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
提高标准修复重建农村房屋。对被冲毁倒塌房屋的重建工作,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既尊重自然规律,又与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乡村旅游等相结合,让群众今后的生活更有保障。目前,受灾房屋登记建档工作已完成,就地修缮的将在11月15日前完成,异地迁建的力争春节前完成。鼓励使用新型建材和装配式住宅,严把设计、施工、质量关。
提升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按照“多规合一”理念,搞好道路、电力、通信、供排水等规划衔接,统筹实施项目建设。提高重点部位、重要环节的电力设施建设标准,对通信基站、水库等重点部位和重要设施,在重建中可采用光伏等方式同步配备应急电源。加快恢复受损的基站、铁塔等设施,确保11月底前全部完工,全面恢复灾区通信功能。
修复建设水利工程。开展水毁工程、险工险段修复建设,今年底前完成60余座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坝除险加固,完成滏阳河、沁河、漳河等河道清淤清漳、加固堤坝,严厉打击侵占河道、滥采滥挖等违法行为,提高防洪抗灾能力。统筹推进黄粱梦滞洪区、永年洼滞洪区、东区防洪排涝区建设,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完善城市供水应急预案,保障城市供水质量和安全。
抓好工农业生产自救。各级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复垦补种,加强田间管理,促进作物恢复生长。加快农业保险理赔办理,最大限度降低农民损失。工信部门深入一线了解企业受灾情况,掌握企业受灾损失、水电供应、设备维修需求,一企一策建立工作台账,全程跟踪帮扶。截至8月8日,全市272家因灾停产、半停产工业企业,已复产企业241家,9月底前预计复产95%以上,年底前全部恢复生产。
做好对口援建和近期防汛工作。强化领导分包,各有关县(区)、市直部门和企业,加强与受灾地区对接,细化量化援建目标任务,多办受灾地区群众不好办、办不成的事。受灾地区充分发动群众,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目前仍处于主汛期和降雨集中期,要加强应急值守,各部门保持24小时通信畅通,对容易引发伤亡的泥石流、过水道路、临河房屋等做好预警,及时转移群众。抓好河堤修复加固和巡查值守,特别是险工险段做到24小时值守,确保大型水库不垮坝、河堤不决口。对地势低洼和易积水地区,提早采取防范措施,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