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叙事与日常伦理的完美融合
□吕振侠(文艺评论家)
陈力导演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立意深远,生动而感人。如今,电视剧《海棠依旧》延续了电影的优长和风格特色,因此在众多表现周总理的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
历史的真实性成就了《海棠依旧》重大叙事的本质特征。《海棠依旧》讲的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事,毫无疑问,表现的是大人物、大事件。然而,仅凭题材的重大,未必就能稳操胜券。陈力的聪明就在于她没有满足这一点,也没有倾心营构宏大,而是以独特的视角,有意地“由大化小”。重大事件只是作为背景,在这些事件中的周总理,才是他们着重刻画的对象。而且,导演往往不是把人物放到轰轰烈烈的现场,而是把人物拉回到别具特色的西花厅,拉回到主人公为民操劳、呕心沥血的办公桌前。这样,电视剧不被事件的来龙去脉所左右,既突出了人物,也交代清楚了历史,不能不说是导演独具匠心。正是因为《海棠依旧》大处着眼,细处落墨,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才赋予了作品重大深邃的品格和史诗的韵味。
“家庭叙事”使《海棠依旧》倍加亲切感人。陈力导演善于把重大题材还原到生活常态,家庭自然是个理想的场所。在《海棠依旧》中,周总理的家庭戏占有很大的比例。他和邓大姐之间只是平平常常的生活,但就是在这平淡之中,流露出的却是相互牵挂的夫妻情和家庭的温暖。除此之外,剧中出场的家庭成员很多。弟弟、弟媳、侄子、侄女悉数登场,还有八婶母和养女孙维世。周总理对家人关爱备至,是慈祥和蔼的一家之长,但有时对家人又严格到不近人情的地步:他视八婶母如亲娘一般,可八婶母让他为孙子找工作却被拒绝了;秉建、秉和高高兴兴参了军,可没过几天,伯伯硬是让他们脱下军装,回乡下继续当知青……该剧尽量把重大的政治叙事转化为生活常态,不仅可以避免概念化倾向,展示主人公的另一面,使人物更加丰满,还可以通过生活细节、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在这方面,陈力的《海棠依旧》做出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宏大叙事的分量和气度与家庭伦理剧细腻的情感表达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叙事张力和作品的可视性。
真挚情感的融入使《海棠依旧》感人至深。谁都知道,洋溢着真情实感的作品,才是灵动、感人而有生命力的。作为女导演的陈力,更是深谙此道。以情感人是常理,也是她多年来的审美理想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周总理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情同父子,他也像对待家庭成员一样严格要求他们。先军的儿子被推荐上北大,总理说:推荐、保送咱不上,过一年半载恢复高考,咱要靠自己的本事考进来!先军欣然同意,感情上的沟通和交流毫无障碍。至于总理和老帅们的深厚情谊,和民主人士的肝胆相照,那更是处处可见。他给邓小平送胃药,陪着陈毅、谭震林挨批斗,点点滴滴无不彰显着他的真诚、友善和人性的光辉。病中的周恩来,更是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大家关心的是他的健康,他想的却是国家的安危。“不管别人怎么打倒你,自己都不能倒!”这是他对元帅们的嘱托,其实也是在说给自己听。他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忘我地工作,就是抱定这样的信念,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十里长街送总理”,泪流满面的人群,如泣如诉的哀乐,那是真实的历史画面,也是真实的情感表达。
海棠被称为花中之仙,它有梨花的圣洁,又有梅花的风骨和神韵。海棠花在剧中反复出现,时而是“小蕾深藏数点红”,时而是“繁花似锦春满院”,时而又是落英缤纷、满院子飘起了海棠花雨。看来,导演是把满院的海棠花作为审美意象,彰显着强烈的生命力和人世间的美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那“爱惜芳心莫经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的君子风范,不也正是周总理伟大人格的象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