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奖获得者、河北梆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主任彭蕙蘅饰演杨开慧(左)。河北日报记者 刘 燕摄
□河北日报记者 刘 燕
“唯有牺牲方能唤醒沉默的大众……”杨开慧临刑前慷慨激昂的独白深深震撼着观众,近两个小时的演出,带领观众走进了那个艰苦的革命年代,接受了一场令人振奋的精神洗礼。6月25日至29日,作为省文化厅主办的“我们的旗帜”河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优秀剧目展演的重要内容,由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创排的河北梆子实验戏剧《牺牲》在河北省话剧院儿童剧场连演五天。不久前,作为“同心筑梦美丽河北”河北省优秀剧目进京展演的重点剧目,《牺牲》在首都解放军歌剧院倾情上演。在京冀两地,革命烈士杨开慧的英雄形象在河北梆子《牺牲》的舞台上绽放重生,受到了观众与专家的广泛好评。
为信念高歌
红色主题震撼心灵
“该剧采用片段化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杨开慧在狱中为了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在爱情、亲情都要作出巨大牺牲的时刻,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坚强意志和浩然正气。”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露霞认为,河北梆子实验戏剧《牺牲》凭借婉转激昂的唱腔、动人心弦的剧情、为理想而歌的信念把观众带回到了那个峥嵘岁月,是一部真正震撼人心的大作力作。
《牺牲》展示了杨开慧烈士牺牲前从牢房走向刑场过程中对人生价值的叩问,通过对杨开慧的英雄人格、母性人格、女性人格等不同人格侧面的刻画,集中描摹了杨开慧与毛泽东伟大的爱情,反映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画卷,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
“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出现了多部以杨开慧为题材的舞台剧、影视剧作品,每一次历史语境的变化都是对剧作者写作技巧和观念的一次考验。从当今现状中发现并汲取新的活力,使题材获得新的写作意义是该剧创作的首要问题。”该剧编剧刘兴会表示,杨开慧从牢房走向刑场,是一个关于人生价值的叩问,人们看到了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同时也被信仰的力量深深震撼着。
信仰和理想的强大感染力直入人心。在6月26日进行的大学生专场演出中,90后大学生朱红迪感慨地说:“太感人了,我一路‘飙泪’到结束。革命前辈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气节、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该剧在首都两天的演出引起强烈反响,北京京梆子表演艺术家、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刘玉玲说:“我们从杨开慧身上看到了理想和信仰的力量,看到了无数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价值。它让年长的观众回忆起昔日的峥嵘岁月,让青年观众更好地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意在创新
拓展戏剧艺术张力
《牺牲》创排阵容强大,名角荟萃。由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独立创排,国家一级编剧刘兴会担纲编剧,上海京剧院一级导演、中国戏曲导演协会理事王青倾情执导,梅花奖获得者、河北梆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主任彭蕙蘅领衔主演,梅花奖获得者雷保春以及国家一级演员刘海军等河北梆子艺术名家激情助阵。
“新,是这出戏给人最突出的印象。作为一部实验戏剧,《牺牲》意在创新。”省戏曲家协会原副主席刘仲武表示,为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牺牲》立足河北地域文化特色,在保持河北梆子传统艺术特质的同时,深刻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情感世界,风格简洁写意、朴实厚重、意味隽永,大胆探索强化艺术张力和舞台表现力。
著名戏剧评论家黎继德认为,《牺牲》打破常规的叙事结构,以独特的剧本内容写人物的内心情感发展变化,构思巧妙。在剧目结构和舞台布景上以极简主义塑造了代表三种不同理想的人物形象。“与以往同类题材的作品注重故事性和传奇性不同,《牺牲》体现出很强的观念性和思辨性。舞台上只有杨开慧、李琼和老狱警三个人物,一个固定的空间——杨开慧的牢房,然而,却有很强的戏剧张力。主创者并不注重故事的叙说和编织连贯完整的故事,而是更注重人物内心的探查,注重面临生死抉择时人物情感波澜的描摹。”
一部优秀剧目展示着一所艺术院校的教学水平,有实力的艺术院校必然会集聚起这股艺术张力和创作冲动。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周大明认为,学院创作的作品有它独特的优势所在。由于它出自教学,服务于教学,因此在艺术上更讲究规范,选材时更注重典型,整个创作过程更追求完美和精准。教学与创作演出并驱,教、学、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该院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舞台实践、市场检验的对接,此次创排河北梆子实验戏剧《牺牲》是对教学的一次充分而成功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