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河北】张家口蔚县:星光月夜树花魂

2016-06-24 10:18:1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见习编辑郑晓娟
转眼迁居张家口市已近一年,每日虽然有子孙后辈膝前承欢,但闲暇之时,仍然会时时想起老家蔚县的种种情景,仿佛离开那里已有几十年之久。

蔚县古堡

蔚县社火

蔚县打树花

蔚县剪纸窗花

    转眼迁居张家口市已近一年,每日虽然有子孙后辈膝前承欢,但闲暇之时,仍然会时时想起老家蔚县的种种情景,仿佛离开那里已有几十年之久。那里,有我倾注了一生心血潜心研究的蔚县窗花,有我吃了一辈子也不厌烦的黄米糕,有时时萦绕耳边、袅袅不散的蔚县秧歌调,还有那绵绵不尽的八百庄堡里说不完、唱不尽的乡间故事和歌谣……最是我从小就迷恋其中、无法遗忘的“打树花”,那片片金花,耀眼灿烂,几回回让我魂牵梦萦。

    □田永翔

    穿越时光之河,打开尘封的记忆,几回回梦现“打树花”,那璀璨夺目的金花,犹如瑰丽的星辰,划过历史的天空。

    在当今手指轻点便能与世界顶级艺术谋面的时代,走进中国北方,出紫荆关、倒马关,踏上壶流河畔的蔚萝大地,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暖泉看一场从生铁作坊打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已是一票难求。现在这朵“花”已经享誉全国并逐步迈向全世界。

    我的老家是蔚县北部的一个小村庄,不大,但是艺人、匠人众多。蔚县地界上有百工之说,我的老家不能说百工,但不同门类的民间手艺人十之七八都能在这个小村庄里找到。因早年有一位李姓皮匠建村,故原名李皮庄,后改为李家庄。这个小村庄原来只有李姓,后来下平油村田氏的一支迁来,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最终形成了李姓与田姓为村里主要姓氏的状况,并一直持续到现在。我的童年就在这个平和的小村庄里度过,因为村里拥有着众多的艺人工匠,自然也少不了铁匠,而打树花最初的诞生地就是生铁作坊。只是那时资源匮乏,而打树花又需要不少的生铁,好铁自然舍不得拿来打树花,只能收集废弃的铁器,所以只有元宵节才有可能“打”上一场。

    还记得我爷爷辈铁匠田继春、田继周,从入冬不久就开始沿门入户,收集破锅废铁,准备元宵节在三官庙前祭社打树花,而我们几个小孩就跟在他们后边玩闹起哄,期盼着元宵节早点到来。在期盼中,元宵节姗姗而至,白天是村里每年都要组织的社火表演:骑活马、耍船灯、舞龙灯、灯官坐独杆轿、翻海螺、拉骆驼等等,等到夜幕降临,重头戏打树花就要开始了。全村几乎家家都是倾家出动,还有周边村子里的人们也都早早慕名而来,大家围在村中三官庙前,田继春、田继周等人将一冬收集来的废铁熔化成滚烫的铁水,用柳木勺子盛上一勺儿,再用一块木板击打木勺,借着击打产生的震动让铁水化作粒粒火星抛洒出去。夜色是巨大的幕布,天上的繁星,地上的火星,交相辉映,仿佛就此将天与地连接在了一起。围观的人们大声地叫好,我们这些小孩子们更是欢喜兴奋地乱喊乱叫,如果不是有大人管着,都想亲自上去打一勺试试。记不清是哪一年,打树花的时候不慎将三官庙庙顶上的杂草引燃了,害怕引起更大的火灾,于是改成从戏台对面的高台往下打。李家庄处于蔚县北部沟壑丘陵区,先人借势而为,将戏台建在了西沟向上走的西坡脚下,人们可以或坐或站在戏台对面的高台上朝下观看秧歌戏,视野极好。这独特的地理位置没想到恰好就此造就了李家庄打树花的一道独有的奇观——“树花瀑布”。每一勺铁水打出,火流星形成的瀑布就从高处向低处倾泻,随着打者的动作快慢而时缓时急。“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诗句放在这里我想再恰当不过。可惜这样的树花奇观在我离开村子后再无缘得见,直到现在想来都十分遗憾。

    我青年时期离开村子暂居蔚县县城,但每年元宵节仍不忘去西关老爷庙前看社头轮番上阵打树花。西关打树花早年也是像李家庄那样用木板击打木勺,后来转变成与暖泉一样,将废铁熔化的铁水用柳木勺盛起,用力甩打在堡门、关门上或者是后来竖立的铁板上。这与李家庄的打树花比较起来,虽然都需要打者有足够的勇气和臂力,但李家庄的打树花是借着木板拍击所形成的震动和手臂的技巧性发力泼洒铁水碎裂成星火;西关和暖泉的打树花则是利用铁水与墙壁的撞击自然迸溅出星火。前者更需要打者的一些技巧性,否则只能泼出一股铁水而已,难免遭到观众的起哄;后者需要更大的臂力,甩得越高越连贯,打出来的树花越精彩,观众的喝彩声越大。

    后来我在县文化馆、县文联工作的几十年间,更是几乎年年都要陪从外地而来的游客去暖泉闹元宵,他们除了观赏三堡六巷悬挂的千家万户手工制作的名目繁多的花灯,如西瓜灯、茄子灯、黄瓜灯、白菜灯、走马灯……挤入人群观看社火表演,如骑火马、耍船灯、舞龙灯、独杆轿、背阁、抬阁、扛阁、牛斗虎、耍狮子、翻海螺……一定还不误正月十六晚赴北官堡堡门前看打树花。当年打树花的有张德与绰号“大老孟”“二牛”等人,围观的人群中总会有人大喊着:“二牛,再来一勺。”“大老孟,再来一勺。”“张德,再来一勺。”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杂乱的呼喊稍显无序与粗俗,但正是这样丝毫没有距离的互动让打树花的现场气氛热闹,打者和观众都情绪高涨,充满了欢声笑语。

    2003年8月,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剪纸专项会议在蔚县召开,会议结束后,我有幸陪同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冯骥才先生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60余名专家学者观看了上苏庄拜灯山和暖泉打树花。打树花虽然很简单,一炉生铁水、一柄柳木勺,盛起滚烫的铁水用力泼向冰冷的堡门墙上,但在月夜下,火花如星雨漫天,又快速坠落于凡间,光影交映,彰显了中国传统审美的崇高精神。打树花彻底震惊了专家学者,冯骥才回天津后写下了《癸未手记打树花》,收入“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从此以后,暖泉打树花开始走向一条广阔的道路,除了元宵节期间展示外,逐渐变成了日常的民俗表演,发展到现在已成为吸引各方游客来蔚县旅游的最强大“动力源”之一。

    灿烂的树花绝不是昙花一现,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精神:红与黑,勇敢与懦弱,光明与黑暗,每次看树花的经历,都能触碰到自己的灵魂。

    打树花,溯其源流,当可推到生铁行在民间普及之时。铁匠平日熔铁时溅溢的铁水和打铁时迸落的火星,让看到的人为之神迷。而到了元宵佳节,铁匠们自然就联想到了这点,将铁水无论是用木板拍击还是甩打在冰冷的墙壁、堡门上都会迸射出美丽耀眼的火花,这其实不过是民间老百姓运用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年节时自娱自乐的节目,因其迸射的火花朴实素淡,当时称之为“打素花”。

    元宵灯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它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一直传到现在。在汉代,这一天要举行太一神(北极星神)祭典,张灯结彩。到了隋唐五代,元宵灯节已风行全国。唐朝时期,京城元宵节必然装饰的华彩亮丽,彻夜灯火辉煌。史载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在皇城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竖之如花树。后来诗人苏味道写诗一首描述此胜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彩灯;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华灯若乎火树,炽百枝之煌煌。”(《南齐书·礼志上·晋傅玄朝会赋》)皇家可以制作装饰这样盛大的火树,民间却无此能力与等级,更何况是贫瘠的农村,但是老百姓总有着无穷的智慧,蔚州的老百姓就想到了这土生土长的“打素花”,那漫天的火花也完全不逊色于皇家的火树,皇家的叫“扎火树”,那民间的便叫起了“打树花”。

    打树花的魅力其实在于以夜空为幕,古堡为布景,寺庙前为舞台,铁炉、木勺为道具,风箱为音响,皮袄、草帽为服装,破锅烂铁为素材,主演为掌匠。其原生态主题则彰显着“正月十五雪打灯,正月十六打树花”,祈求瑞雪兆丰年,这是人类与大自然、与天地的紧密融合。正所谓天上一颗星,地上一盏灯,繁星坠地,新生婴儿降生,这也是一种血脉繁衍相传的象征。

    一炉生铁化成水,一柄木勺泼火星,演绎黑暗与光明、星光与火花、悲壮与欢笑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皇家的“扎火树”是静态的,代表着封建帝王希望自己的基业千秋不倒;民间的“打树花”却是动态而豪放的,代表着民间的无限活力与创造力。勇敢、不惜力而又有技巧,不矫揉造作,坦坦荡荡没有遮拦。如今,树花艺术散发着耀眼的光辉,吸引着八方来客,普照着民间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开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产业化、常态化的新路径。

    那曾经在千呼万唤和长久期盼中观赏到的树花,如今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灿然绽放。是喜是忧?我只想说——莫丢了它的灵魂。

    2015年,我迎接叔叔一家五口回老家祭祖,叔叔在20世纪40年代到北京求学,后一直在北京工作直到离休。他在老院住了五天,与乡亲们相聚聊天之时,提到了他童年看打树花的往事,便萌发了去暖泉看打树花的念头。未想到的是,看了后他有些失望。“树花打得也很热闹,但完全没有引起内心的共鸣,从中没有感受到历史,没有感受到儿时的岁月。”叔叔的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暖泉打树花已经走向了产业化、常态化之路,这是令人欣慰的。然而,在纷纷攘攘的热闹之中也潜伏着危机。只看重外包装,丢失了打树花的灵魂,不接乡土地气的歌舞演出,出现了泡沫化、空洞化的危机。那么,在危机中如何自救呢?我认为守住树花的灵魂是最重要的。但灵魂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最容易被表面看得到的东西所遮蔽,尤其在市场大潮席卷而来时,这看不见的文化灵魂就更容易被忽视、被遮蔽。民间艺术永远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集体智慧的凝聚。它扎根于民间,是开在田野里的旷世奇葩。严格地说,打树花是星光月夜下的审美,也是中国传统的朴素审美。星光月夜、古堡寺庙,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相映,打树花者的即兴创作,或好或坏,或被起哄或被喝彩,都是“作品”的一部分,也许不完美,但也正因为不完美才体现出了打树花中蕴藏着的民间美。如今,没有灵魂的、机械性的打树花表演,会让人产生视觉疲劳,至于如何创新,更要慎之又慎。

    同一种民间艺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点,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反响:一是室内灯光辉煌、歌舞漫漫、现代化的灯光舞台,无法共鸣;一是星光月夜、古堡城墙、原汁原味,撼人心灵。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冯骥才看完暖泉打树花后,深情地写道:“人最高贵的是灵魂,灵魂不仅为人所有,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它的灵魂。”当然暖泉打树花也是有灵魂的,灵魂的彰显令冯骥才震撼,而如今机械的表演,却引起了我叔叔的失望。

    百年中国,沧桑巨变。如今,我们的民间艺术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新形势。我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国家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走向更加开放的世界。当这样一个开放的国家面对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时,我们不免要对这样一个问题做出抉择——在文化、经济及思想观念的不断撞击与融合中,我们的民间艺术该如何传承和发展,该如何继续保持自己的那份特色与灵魂?毫无疑问,我们知道,一个没有了自己特色和灵魂的国家,将无法迎来世界的瞩目;一个失去了自己传统和灵魂的民族,也将永远沉寂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一位多年从事民间文化工作的研究者,我衷心希望对民间文化的探求,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都是为了更好地挖掘其文化特色与基因,并将之展示于世界,贡献于世界。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回归民间,只有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民间艺术才会焕发出勃勃生机。打树花艺术如此,其他民间艺术亦是如此。

相关新闻

【美丽河北红色行】前南峪:红色精神绿色美景共书太行传奇

2016-06-23 16:37:35

6月22日上午,“美丽河北红色行——庆祝建党95周年网络媒体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美丽富饶的前南峪令网媒记者纷纷点赞。

“同心筑梦•美丽河北”河北省优秀剧目进京展演活动开幕

2016-06-23 23:40:44

今天晚上,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随着河北国宝级艺术家裴艳玲主演的新编京剧《桃园三结义》开场锣响,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厅主办的“同心筑梦•美丽河北”河北省优秀剧目进京展演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邢台全力建设邢东新区

2016-06-22 06:51:20

今年邢东新区共谋划新区道路及地下综合管廊、生态环境治理、公共建筑和棚户区改造等16项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160亿元,年内将完成投资约30亿元。

热门推荐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6
  • 新闻热线:0311-67563366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