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干14年 井陉两位残疾人上演现代版“愚公植树”的感人故事

2016-06-07 09:17:32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责任编辑:聂书雪
寒来暑往,14年时光匆匆而过,两人凭着“你借我手,我借你眼”的合作,在寸草不生的荒滩地上种下了万余棵树木,让那里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

    记不清手上、身上被树枝划破多少次

    贾文其和贾海霞种树的工具和别人不一样:别人用镐和铁锹,他们用钢钎、铁锤。种树时,贾文其选好位置,贾海霞把钢钎插在沙滩上,左手扶钎,右手抡锤打钎。坑眼儿打好后,贾文其脱下鞋,夹起一根树枝插在里面,然后贾海霞使劲儿往里面插,直到插不动,再扶直。插完树枝,贾文其用脖子和肩膀夹住一根特制的铁钩吊起水桶,开始从河边提水浇树,最后再踩实。碰到大的树坑,贾文其就用脖子和肩膀夹着铁锹挖坑、填土。贾文其说,一棵树需半桶水灌溉,一天栽百十来棵,就得来回打水几十趟。

    “刚开始经常砸到手,你们看,这只手上还有好多疤。”说着,贾海霞伸出左手,露出手背上大小不一的伤疤。其实,两人已记不得手上、身上被树枝划破多少次,肩膀已磨出了多厚的老茧,经常是旧伤疤未去,新伤疤又添。

    第一年栽了800多枝,只活了两棵

    回顾起十余年的种树生涯,贾海霞说正应了那句老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都说“无心插柳柳成荫”,贾海霞想着柳树插下就能活。然而,第一年栽了800多枝,仅有两棵存活了下来,剩下的都旱死了。“河滩中心都是石子地,没水,就算是河滩也没用。”贾海霞说。

    这一结果给了老哥俩不小的打击,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打退堂鼓。种树种了几十年的贾文其尤其不甘心,“再坚持坚持,我们可以改良。”

    第二年,他们吸取了教训,从河边离水最近的地方开始栽,除了柳树,还栽更抗旱的杨树。村里没有杨树、柳树,他们就跑到几里地以外的邻村砍,为此没少挨骂。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水边的树枝成活了100多棵。尝到了有水的甜头,他们开始挖渠引水。接下来的十多年,每年种3000多棵枝条,总有1000棵能成活。第6年的时候,他们也终于不用再去砍别人家的树枝,可以用自己河滩上的树移植了,偶尔也会去找些新品种。

    有一口气在就会将树继续种下去

    寒来暑往,14年时光匆匆而过,两人凭着“你借我手,我借你眼”的合作,在寸草不生的荒滩地上种下了万余棵树木,让那里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因为不是同一年种的,所以树木有大有小,有的比碗口还粗,有的只有大拇指那么粗,“它们有的是爷爷,有的是孙子。”贾文其笑呵呵地说。

    “这些树就像是我的儿子。”贾海霞说,刚开始种树的时候,儿子4岁,矮矮的。十几年过去,儿子越长越高,现在已经超过了贾海霞。“虽然我不知道那些树多高了,但肯定比我高。”一个多小时里,贾海霞终于露出了笑容。

    贾文其与贾海霞说,每一棵树木都倾注了两人的汗水与心血,只要他俩有一口饭吃就不会砍一棵树,有一口气在就会将树继续种下去。

相关新闻

河北井陉贾文其和贾海霞:“感动世界的植树老人”

2016-06-02 16:09:42

双目失明的贾海霞和双臂截肢的贾文其是河北省井陉县冶里村人。

康保县:多模式植树造林为家园添绿

2016-05-17 09:21:50

康保县秉承“加快绿色崛起,建设生态大县”的发展思路,全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今年全县上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成为康保县造林史上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效果最好的创森时期,为全力打赢植树造林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定三年植树328万株 环境更优美空气更清新

2016-05-06 08:21:31

在正定县曲阳桥乡周家庄村周围,竹柳、杨树、金叶榆、海棠等随风轻轻晃动枝叶;新安镇西慈亭村周围的550亩地则种着以白蜡为主的近十个树种。

热门推荐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6
  • 新闻热线:0311-67563366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