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铁主业盈利水平持续低迷的形势下,通过增加产量,摊薄固定费用,也是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的一种选择。此外,河钢经过淘汰落后、产业升级,现有产能已经全部优于国家产业政策标准,主体装备和主要能源环保指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河钢为何还要去产能?
河钢集团管理层表示,装备并不代表一切。为适应当前钢铁需求由规模化、同质化向专业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他们已将发展的着力点转移到产品和服务档次的提升上,逐步退出普通产品的“低端循环”和同质化“价格战”,最大限度地发挥装备技术潜能,盘活存量资源,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率,实现“产能压减、效益提升”的目标。
产能去,人不走。待安置的7445名职工,将通过培训转岗和内部退养两种方式安置
去产能难免要经历阵痛,人员安置便是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最现实的问题。据测算,此轮产能压减,将涉及河钢集团7445名职工的安置,其中河钢唐钢1820人,河钢宣钢2795人,河钢承钢2830人。
今年5月,一纸面向河钢宣钢职工的通知打破了厂区的平静。这份名为《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群策群力发展非钢产业活动》的通知提出,鼓励职工个人或自由组织团队献计献策,直接向公司提出非钢产业发展项目建议书,经公司项目审定通过后,项目建议人可成为该项目创业人,安置主业富余人员。河钢宣钢将设立非钢产业发展基金,在项目建议书报批审定通过后,根据项目需要给予一定额度的启动资金支持。
尤其让河钢宣钢职工心里有底儿的是,通知明确,如实施项目失败,创业人可返回河钢宣钢,并给予工作安置。
产能去,人不走。目前,对于压减产能造成的人员富余,河钢正积极通过培训转岗和内部退养两种方式给予安置。在涉及去产能的河钢唐钢、河钢宣钢、河钢承钢,培训合格后的职工,可以分流到物流、检修、机械装备及生活服务等非钢单位。
李长录是河钢承钢生活服务中心维修组组长。去年,刚刚成立的生活服务中心面向全公司招聘时,李长录第一个报了名。主动转岗后,他启动了后勤维修的诸多项目,带领维修组职工精打细算,圆满完成了新能源通勤车场地建设、原运输部食堂拆除等项目建设,找到了发挥自身价值的新舞台,当选为2015年度河钢承钢劳动模范。
河钢负责人表示:“河钢绝对不会因为压减产能而下岗一名职工,这既是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对省委、省政府的庄严承诺。”掷地有声的话语背后,是河钢早在2010年就以河钢唐钢为试点发展非钢产业,2014年在集团全面布局非钢产业,由此开辟了产能压减后消纳主业富余人员的全新领域。2015年,河钢集团非钢产业已经实现营业收入518亿元,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超额完成了消纳人工成本25%的阶段性目标。
“先开渠,后放水”,河钢一直致力于改变在钢铁行业高速发展时期形成的以规模为中心的传统发展方式,面向未来、站得高看得远的大智慧,此刻帮助企业再次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近年来,河钢在加快钢铁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同时,依托钢铁产业链衍生资源和存量资产,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主线,以新材料、新能源、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非钢产业。
按照河钢非钢产业四年发展规划,到2018年年底,河钢集团的主业和非钢板块将分别控制在5万人以内,其中,非钢板块要实现员工稳定就业,并全部消纳人工成本。届时,现有120亿元的人工总成本中,通过发展非钢产业将自主承担消化其中的60亿元人工成本。
如此,去产能带来的人员安置问题,在河钢反而成了倒逼其加快转型的动力。他们的目标是,优化人力资源,最大限度盘活现有非钢资产,让闲置资产变成创效资产。
当前,河钢各子公司负责人心中都有这样一笔账:如果按计划缩减主业人员,河钢人均产钢量将超过1000吨。“人均产钢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业内称其为人均劳动效率,超过1000吨,就意味着河钢已经跃进国内外钢铁行业一流水平之列了。”发展势头如此,河钢人完全有信心在完成这一轮产能压减目标的同时,实现竞争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