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网络平台上海量医药信息的肆意发布,也助推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记者了解到,目前网上看病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医疗平台咨询,由医院或医药企业建立,如医院的网站和一些专门问诊平台,针对患者的提问进行解答。二是社交平台网友分享,网友间通过网络互助问答平台进行病情讨论。三是微博问诊,通过微博的私信等功能与医生进行直接交流。
“我不赞成在网络上求医问药。”一位医生表示,患者通常只提出了医学上所谓的“主诉”,实际上,相同的主诉可以有几种乃至几十种的解释,加之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并不明确,所以回答者根本就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资格。
权威服务平台何时“到位”
“医生,您好,想问问痛性眼肌麻痹能手术治疗吗?”患者唐先生在微博上试探着向一位神经外科医生求助,他告诉对方,自己的症状是“里面有肉芽肿”,希望进行手术治疗。四个小时后,这位加“V”医生回复了他——“请咨询眼科医生”。
唐先生失望了,他此前已经看过眼科,是眼科医生建议找神经外科询问手术可行性的。他说:“想在大医院找个权威医生,可专家号挂不上。找个一般的大夫,又觉得不放心。我下一步该去哪儿问呢?”
“患者需要一个有效、官方认可的渠道获得医疗信息。”一位从美国进修回来的医生告诉记者,在美国,患者如果想知道自己的病应该怎么治疗,首选必定是咨询家庭医生,其次可以去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网站等官方渠道进行搜索。
记者以“滑膜肉瘤”为例,在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网站进行搜索,不仅可以找到软组织肿瘤诊治及科普的详细信息,还可以看到针对不同分期的软组织肿瘤的标准化的治疗意见。甚至还能找到该疾病的最新治疗进展,“FDA批准帕唑帕尼用于治疗滑膜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