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脑梗后遗症、重度脂肪肝、肾功能低下、性功能减退……”主讲人侃侃而谈中,前后出现了十几种疾病的名字,而给刘女士的印象是,讲座上宣传的这种中药产品几乎“包治百病”。
“什么药才能包治百病呢?”刘女士认为这样的药品不会存在,没等讲座结束,她就带着父亲离开了。但事后她了解到,有不少老人掏钱买了那款产品。
在很多医生眼中,“上哪儿去寻医问药”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回答,因为答案只有一个——医院。但在现实中,患者求医的路径可谓五花八门。
家住蔚县大南山中的村民老李,通过电视看到北京一家医院能治疗困扰自己多年的关节病,就试着拨了个电话去咨询。结果医院很热情,没几天就把药给寄过来了,药费都是通过邮局代收的。结果把药吃完了,病症并未缓解。
而省会居民杨女士的“朋友圈”则成了各种医疗健康信息的中转站。这些老人日常聚在一起聊天,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哪儿有个不错的老中医”“哪种药对‘三高’有显著效果”等,而且每一条信息听来都很神奇。
观察国内通过各种途径发布的医疗信息,一位专业人士认为其“惨不忍睹”。因为各种关于养生的伪科学、商业性广告、诈骗性的陷阱、传销式的推广,乃至仅仅一知半解的患者分享充斥其中,鱼龙混杂。如果不具备专业知识,恐怕很难甄别,往往会陷入误区乃至落入陷阱。
明明是“陷阱”,为什么还有人往里跳呢?“一是我们普通百姓对健康医疗知识了解十分缺乏。二是很多医药宣传夸大疗效,利用了患者着急的心理。患者生了罕见的疾病,求医若渴的心理非常强烈,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也会去尝试。三是我们缺乏完善的权威医药信息咨询渠道和平台。”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