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年龄越来越大,医术提升空间越来越小
今年45岁的李德福是秦皇岛市一名乡村医生。1992年他从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村医。
“现在全乡50来个村医大部分在50岁以上,比我年纪小的还不到10个,30岁以下的一个没有。”李德福笑称,别看自己已经干了20多年,但在村医队伍中,还算“年轻人”。
河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5年的调查显示,受访村医平均年龄为47.98岁,其中最小的23岁,最大的78岁,50岁以上的占38%,小于30岁的仅占5.3%。
村医队伍老龄化让一些村卫生室的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3月20日下午,记者在保定市某乡镇卫生院遇到了村民李兴龙,因妻子胃部不适,他骑电动车带妻子来看病。“村里倒是有卫生室,但医生年纪太大了,不敢找他看!”李兴龙坦言,村民们现在有什么不适,基本都不去村卫生室了。“老医生自己走路都有点摇晃,怎么放心叫他看病呢?”
在李兴龙所在村的村卫生室,68岁的村医李玉民告诉记者,他从医已经48年了,经验还算丰富。本来看些小病没问题,但随着年龄增大,身体每况愈下,很多时候觉得力不从心。
“现在眼睛不太好,也没法给患者打针,每天只能坐在屋里给人开点口服药。”李玉民叹着气说,“我提了很多次要退休,可我要是退了,就没人补上了。去年,邻村儿就有个干了30多年的老村医因为心脏病住院,村卫生室只能关门。现在因为村医年龄太大,我们乡已经有五六个村的村卫生室不得不歇业了。”
像李玉民这样的老村医,很大一部分是由以前的赤脚医生转化而来,专业行医资质也成为他们难以跨过的“一道坎”。
国务院2003年颁布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简称《条例》)中规定:“国家鼓励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开办村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在村医疗卫生机构向村民提供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并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资格”的目标。但自2004年1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各地区执行进度和实施进展不平衡,乡村医生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比例差异较大。
“乡村医生资格相对较为容易取得,大部分村医都有;但要获得国家承认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就需要相当的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了。”李德福说,因为相对年轻,又有正规学历,他在2000年就考取了助理医师资格证,可附近一带其他的村医,拿到这个资格证的并不多。
该县卫生计生局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县目前设有卫生室的行政村共900个,执业人员共1502人,其中具有乡村医生资格证的866人,但有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仅150人,有执业医师资格的120人。
“按照规定,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必须要有正规中专以上学历才能报考,但现在在岗的许多乡村医生尚无规定的中专学历,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村医,以后也很难再拿到资格。”李德福坦言,目前村医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个别无证村医乱看病、乱用药的情况时有发生。
“村医医治的多是感冒发烧等常见病,为了显示‘疗效’,有的人专爱‘多开药’‘下猛药’。甚至开药能治的病要打针,打针能治的病要输液,在过度医疗的同时,也向村民灌输了错误的诊疗习惯。”在石家庄某县村里行医20多年的村医李猛说,为了迎合村民心理,个别村医专门挑“来得快、药劲猛”的药进货,抗生素最受欢迎。
“村医也知道抗生素滥用不好,但没有办法,老百姓要的是立竿见影,就认这个。本村的村医不给他开,人家可能就会去邻村,反而影响了自己的收入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