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规模成发展瓶颈,呼唤综合性专业生产商
“早些时候,我们也曾通过国家标准认证,但近年来因为受企业规模所限,未通过国体认证。”在距离盐山仅20多公里的沧州海兴县城工业园区,谈起盐山那边同行企业正在搞的国体认证,新征了土地用于企业扩张的海兴益奥特体育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从阁马上表示,等新厂区建成投产,会很快开始申请认证。
而作为国内首批通过国体认证的6家企业之一,大厂夏垫佳美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从2012年就开始了占地100亩的产业园区建设。
如今,在夏垫佳美和记者走访的大多数企业,一些生产环节已经离开了人工,代之以工业机器人。
“夏垫佳美在业内知名的双柱木塑伞结构器材就是通过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工艺、设备生产制造出来的。但如果企业生产达不到一定的规模,这样规范化、标准化、高水平的生产就无从谈起。”陈志军说。
然而,并不是所有希望上规模的企业都能顺利完成目标。李郁就正在为上规模而发愁。
创立于2007年的石家庄英利是世界羽毛球联合会、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和国际网球联合会共同认证的专业运动地板提供商,目前,他们拥有几乎所有系列的运动地板产品,其中PVC运动地板、悬浮式拼装地板产销量全国第一。他们旗下的运动地板品牌“英利奥”不仅仅是河北省著名商标,也是国际运动地板知名品牌法国“洁福”的最有力竞争对手之一。
“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把公司整合为一个整体——生产、研发、总部分处三个地点。尽管现在交通、通讯发达,成本却在无形中增加了,也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李郁表示。
“产业规模已经成为影响河北体育制造行业发展最主要的瓶颈之一。”王晓强指出,与福建等以鞋服类体育产品起家的体育装备制造大省发展途径不同,我省的体育制造业是从体育器材起步的。由于专业器材往往分类极细,所以我省体育制造业至今仍没有在国内叫响的综合性专业生产商。
“不要小看综合性专业体育生产商。”王晓强告诉记者,在2014-2015财政年度,世界第一运动品牌耐克的年营业额达到了惊人的306亿美元。邻省山东,截至2015年底,共拥有体育装备制造企业320家,全年体育装备制造业年产值达到260亿元,约占全国行业产值的23%。
为争夺未来体育产业市场的大蛋糕,目前全国一些体育器材制造大省都设立了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据了解,北京已经连续5年每年提供5亿元人民币的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天津也从去年设立了1亿元的体育产业引导资金。
“我省体育产业发展也需从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加强支持。”王晓强说。
据了解,为解决当地体育器材产业规模过小的问题,我省一些地方正致力于打造体育器材制造业产业集群。目前仅定州建设的体育产业园区一地,就有注册体育用品企业203家,其中规模以上入统工业企业14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2014年行业产值约57亿元,拥有自主品牌70余个。
创新注入活力,高端产业人才相对缺乏
在张治国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一个造型精美的哑铃。与常见的哑铃不同,它的两端不是两个铁球,而是两个正六边形柱体,其中又塞着几枚子弹状的不锈钢圆柱。
“这是我们新研发的专利产品,它改变了以往哑铃笨拙的形象,色彩更加鲜艳,配重也更加灵活。”张治国边说边将哑铃递过来。
只见他把那些小圆柱抽出来,记者马上感到手上哑铃重量减轻了。“每个圆柱的重量也都相当精确,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不同肌群的力量训练。”张治国说,多年来专业杠铃的生产经验为他们提供了从竞技赛场回归全民健身的技术支撑,也为他们创新产品提供了动力源泉。
“专业竞赛市场毕竟是一个小众市场,利用我们在生产高端产品时积攒下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以创新的方式回归全民健身这个大市场,才能满足更广大的体育消费需求,才能让我们的体育用品制造获得更大的利益。”张治国说,从专业的包装盒到附送锻炼光盘,这款产品集聚了多项专利技术,“目的只有一个,创新产品与服务。”
“在旧模式下,小作坊靠低价格获得生存空间,只要仿制就够了,创新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王晓强表示,现代体育器材制造商面对的是精准与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必须把新产品的研发放在首位。
在记者走访的几家企业中,几乎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专利产品。
夏垫佳美的专利产品“带多媒体终端双柱室外健身器材”入围2012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主任李湘如教授评价它“是真正的室外健身器材升级的方向”。
三河桂宇星为室外篮球架装上了太阳能照明设备,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不必再摸黑去打球。
“每年我们在创新与产品研发上的投入大概是成本的20%左右。”李树峰说,随着企业的发展,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创新与研发方面的成本还会更高。
海兴益奥特干脆在北京开设了自己的新产品研发中心,积极利用北京中关村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进行产品创新。
在技术和产品创新的同时,拓展新领域也成为我省体育器材制造企业的创新方向。
夏垫佳美近两年成功研发了室内健身器材;石家庄英利则把自己的运动地板研发拓展到了所有运动项目,不断刷新着国内的空白;张孔杠铃也不再只瞄准举重器材生产,而开始涉猎游泳、专项运动鞋等的生产研发;海兴益奥特瞄准的是与电子产品相结合,走“互联网+”的新型产品研发之路。
“近年来,我省一些较大的体育器材制造企业已经不再满足现有产品和领域,他们通过创新,利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技术和资金优势,不断丰富和壮大着我省体育器材生产种类,为河北体育器材制造业注入了新活力。”庞毅说。
不过,在调查中,记者也发现,我省体育器材生产制造企业大多仍聚集于县域。由于这些地方经济环境与生活环境比大中城市差,因此很难引进并留住高端技术人才。这使得很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缺乏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只能徘徊在低端体育器材制造企业行列。
“虽然这些企业可以脱离地方去大城市建立试验室或研发中心,也可以从外面请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给职工进行短期培训,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王晓强认为,应该由省里相关部门牵头,联合省内高校建立创新研发平台。“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我省高校科研力量,解决这些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不足问题,把体育器材的河北制造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记者手记
期待河北的“红双喜”“尤尼克斯”
“现在对河北的体育器材制造企业来说,是一个相当微妙的时期。国家‘46号文’的下发,对我们是一个发展机遇,但也有可能是一个重大挑战。”走进大厂夏垫佳美国际体育产业园,夏垫佳美董事长刘世胜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此。
刘世胜口中的“46号文”,就是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它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同时,也规划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5万亿。而包括我省在内的各省《实施意见》中,此项总和已达到7万亿。这让发展体育产业成为一个热潮,更给业内企业带来了一股转型新风。
如果说,20年前记者第一次走进定州乡间的体育器材作坊采访时,惊讶的是我省民间对体育用品制造的热情与参与人数的众多,那么,这一次,记者惊讶的则是我省已有了让世界注目的体育器材制造企业:张孔杠铃不仅成为奥运会器材供应商,而且有了让世界杠铃第一品牌瑞典eleiko倾听发展理念的实力;石家庄英利生产的运动地板让法国老品牌洁福也不得不开始考虑全类型发展……
河北的一些体育器材生产商开始在业内成为品质的代名词,成为行业标准的参与制定者,正在从单一的制造商向体育产业集团过渡。
也许不远的将来,就像今天一提起羽毛球很多人就会想到日本的“尤尼克斯”、一提到乒乓球很多人就会想到“红双喜”一样,在这些正在成长的河北体育器材品牌中会涌现出“河北制造”“中国制造”的名片级品牌。
然而,与其他行业相比,我省体育器材制造企业的产值还不算大,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也比较低,“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规模小、分布散、产品结构单一,重大产业项目和产业园区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品质、高科技含量的主导品牌还较少”的整体现状尚未改变。
如何从政策上和资金上对我省的体育器材制造企业给予支持,让品牌更亮更有影响力,让更多的企业获得转型升级的动力,已成为我省抓住历史机遇、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文/河北日报记者梁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