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占耕地 节省木材 不浪费工时 不污染环境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呼吁更多人选择撒葬
燕赵都市报驻承德记者 陈宝云 通讯员 刘海波
今年,77岁的刘大爷希望百年之后将自己有用的身体器官捐献给社会,遗体火化后让儿子把骨灰撒在事先看好的高山上。老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呼吁更多人选择撒葬。
今年77岁的刘大爷,首先声明自己不为出名,所以报道时不用真名和照片,他只想让自己的倡议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刘大爷告诉记者,其实撒葬的念头并不是自己首先发起的。“来源于我的老伴。5年前,思想先进的老伴向我提起,咱们死后也不用占棺材占地啥的,火化之后找块地撒了就挺好,既让孩子省事,也节约,更符合国家的殡葬改革政策。”刘大爷说,他很赞同老伴的提议,还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孩子们。
5年来,经常看新闻、关心国内外大事和国家发展的刘大爷一直留心绿色殡葬的事宜,4年前他开始琢磨着把自己和老伴的思想落实到文字上,而后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一份倡议书。刘大爷倡议:全国60岁以上老人选择绿色殡葬,这既是顺应国家的殡葬改革政策,也是对封建迷信与传统思想的挑战。
刘大爷告诉记者,撒葬固然好,如果只是他一个人做,并不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改变,移风易俗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所以他在把自己和老伴的想法告诉4个儿子,征得儿子们的认同与支持的同时,也不断地向身边的亲戚朋友宣扬绿色殡葬。目前,刘大爷的弟弟也萌生了这样的想法。
采访时,刘大爷给记者列举了撒葬的诸多好处。首先,不占耕地。“咱们国家人多地少,土地本就金贵,更不该死人与活人争地;其次,节省木材;再次,不会因埋葬扫墓等浪费工时,更不会因上坟烧纸等污染环境甚至引发火灾。”刘大爷说,“这些好处,如果只看单个事例不算什么,但如果绿色殡葬能够群体化、社会化,那就不得了了。”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就拿木材来说吧,现在的棺材使用木料基本都在0.8立方米至1立方米之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我国死亡人口975万人。如果都采用棺木土葬,那么消耗的木材数量惊人。所以说,如果全社会的老人都能绿色殡葬,那可以省下多少个大兴安岭啊!”刘大爷说,这正是他志愿撒葬,并向全社会老人发出倡议的原因。
目前,看上去精神矍铄的刘大爷其实是个膀胱癌患者,他已经被病魔缠身好几年了。为此,他开始在老家丰宁选将营乡偏道子村选择撒葬地点,并已和儿子们商定,百年之后他和老伴的骨灰就撒在选好的那片山林里。
据了解,这是自2009年民政部明确要求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的埋葬方式以来,承德市首位健在老人自主选择绿色殡葬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