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福林。首席记者 李青 摄(资料图片)
苏福林老人走了,享年85岁,很多市民自发祭拜他
他助人为乐的精神已经深深扎根在无数人的心中
乐善好施的苏福林老人,不久前离开了我们,享年85岁。老人临终前,还记挂着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孩子、残疾人,嘱咐家人前去探望……30日,很多人自发前往祭拜。大爱无言,苏福林省吃俭用坚持捐款25年,助人无数;他去世后,南翟营数百人为他送行。苏福林老人的事迹,2014年经燕赵晚报首先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老人被评为“感动省城”、“感动河北”年度人物,他的事迹让很多人动容。斯人已逝,苏福林老人的精神却永留人间,激励更多人崇德向善。
□文/记者南开宇 苗静
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前去祭拜
南翟营纪念堂大厅,墙上一个大大的“奠”字,肃穆凝重。遗像上的苏福林,宛若在世时一样,慈祥、从容。公交4路车队的几名职工,还有特意赶来的一些市民,向着苏福林的遗像,深深鞠躬。他们与苏福林并不相识,只是从媒体报道中知道了这位可敬老人的事迹,出于感动和敬意,特来祭奠。苏福林老人3月7日去世,昨天是“三七”祭日。他的家人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市民前来祭奠。曾多次报道苏福林事迹的本报记者,也代表燕赵晚报,向这位老人鞠躬致敬。
昨天,苏福林的家里也聚集了不少人。闻讯赶来的曹佳丽,说着说着竟泣不成声:“苏老给我女儿捐款好几次,今年正月里苏老还打电话问我孩子的情况,我当时还说过段时间就去看他,没想到连最后一面也没见上……”市民孙女士并不认识苏福林老人,却专程赶来:“我知道老人的事迹,非常尊敬他,今天特意来拜祭……”
辞世前一个月将1万元奖金都捐了
“父亲从生病到去世,只有19天时间,他没怎么受罪,也没给我们添麻烦。他走得很安详,我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人有好报’吧!”昨天,面对众多前来祭奠的市民,苏福林的大儿子苏文汇说,父亲若知道这么多人牵挂着他,被他感动,肯定会非常欣慰。
2月18日,苏福林感觉不舒服,以为是感冒,就去拿了点药。第二天咳嗽加重,儿子陪他去医院,被诊断为肺水肿,住院治疗。他原本就有冠心病,入院后出现了心衰,入院第二天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
住院期间,苏福林放心不下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总是念叨谁家该给钱了,谁家该送点东西了。3月7日上午,他执意出院回家,下午两点辞世。
南翟营纪念堂的负责人宋四喜记得,苏福林出殡那天,有好几百人来为他送行。按照当地习俗,礼单要贴在纪念堂的墙上,苏福林的礼单写了整整12张,送礼金的有五六百人。“俺们村的人都知道苏福林,都非常敬重他。他经常帮助别人,自己只留点生活费,衣服缝缝补补穿了又穿,那点儿退休金全都捐出去了,好人哪!”
今年1月,苏福林被评为2015年“感动河北”年度人物,获得了1万元奖金。老人从领奖现场回到家,起初还以为那是资料,打开后发现是奖金,就找了几个需要帮助的人,把钱捐了出去。1月25日,苏福林从存折上取出2000元钱,捐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笔捐款。
苏福林坚持捐款25年,从没记过捐了多少钱,一直默默做善事。他去世后,家人只是按照习俗通知了亲朋,对于他离世的消息,并未对外声张。后来,苏福林的弟弟受哥哥临终之托去看望残疾人田彦玲,苏福林去世的消息才为公众所知。
“苏老每个月都来看我 ”
昨天,得知苏福林老人去世的消息后,一些被苏福林帮助过的人用不同方式表达着对老人的怀念和哀思。其中,腿部残疾的田彦玲无法亲赴家中看望,希望记者代她向老人家属问候。
68岁的田彦玲年轻时左腿致残,中年时女儿去世。老伴去世得早,儿子也入赘到农村,只留下她独自在省会生活。她还患有帕金森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每月500元的低保金和55元的老龄补贴几乎全部用来买药。在她生活最困难的时候,苏福林伸出了援助之手。
2014年底,苏福林拎着肉蛋奶来到田彦玲家,看着空荡荡的房间,老人安慰她:“今后我会常来看你,给你送点生活必需品。”没想到,苏福林真的说到做到,此后每个月他都会来看望田彦玲。去年12月,田彦玲因病住院,苏福林送去500元现金。“2016年春节前,苏老还来看过我,没想到竟成了最后一面。”田彦玲哽咽地说,3月10日,苏福林的弟弟来到她家,说是受哥哥嘱托特地来的。此时,田彦玲才知道,苏老刚刚去世,弥留之际一再嘱托家人,一定要把早就买好的东西送到田彦玲家。这一刻,苏福林照顾自己的一幕幕不断在眼前闪现,田彦玲再也忍不住大哭起来。“苏老和我素不相识,还照顾了我一年多,我连送都没能送他最后一程,希望他在那边能好好歇歇。”田彦玲说。
做善事25年一直很低调
说起苏福林老人,还要从2014年的9月说起。那年的9月11日中午,下着淅淅沥沥的秋雨,苏福林老人一手打伞,一手骑自行车冒雨来到翟营大街的一家银行。步履蹒跚的老人只为给一位贫困人士汇款,而老人却根本不认识受助者,只是从报纸上看到他需要帮助,便冒雨前来。本报记者获悉此事后,率先对他进行了报道。
其实,早在1990年退休后,苏福林便开始捐款帮助他人。25年来,老人骑着自行车到处去捐助,从报上看到有谁需要帮助,就会尽一份儿力,他家附近各大银行都留下了他捐款的身影,省会各大医院也都留下了他看望贫困患者的足迹。刚退休那会儿,他每个月退休金180元,家里日子过得紧,但他仍坚持省出部分钱捐助。之后,随着退休金慢慢提高,每月捐款的数额也逐渐增多。
自本报报道老人的事迹后,苏福林成了媒体追逐的对象,他的事迹更不断在网上流传。无数市民被老人的精神所感动,许多好心人跟着老人的脚步行善。2014年,苏福林被评为感动省城十大人物;2015年,又被评为感动河北年度人物。苏福林说,只要在世就会把做善事进行到底。
记者手记
爱已深植
与苏福林老人相识不到两年,他却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人。
2014年初秋,第一眼看到老人,感觉他就该是眼前这个样子:一头略显散乱的白发,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布衣,厚厚的眼镜下,眼神是那么的慈祥坚定,微笑是那么的从容。
他不讲吃穿,不讲住行,但坚持捐款助人25年,他捐的钱数不清,受捐的人更数不清。25年间,他骑着自行车到处捐助,从轮子飞快到慢慢悠悠,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他那颗慈善之心。还记得陪老人去看望一位重伤住院的8岁女童,老人先骑自行车,再倒公交车,拎着两大袋水果和玩具,两个多小时才到达医院。看望孩子半小时,留下700元钱后,返家又是两个多小时。这对于已经80多岁的老人来说,已成习惯。老人就这样年复一年度过。他说:“人活着,要有感恩之心。”
老人离开时走得很安详,令人欣慰。想说,苏老,走好!您虽已离开,但助人为乐的精神已在每一位有爱的市民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