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人物的籍贯

2016-02-19 08:59:4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艳荣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又说:“烟花三月下扬州。”看来,苏州、杭州和扬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永远是人文荟萃,商贾云集,仕女风流,诗情洋溢的城市。曹雪芹曾在《红楼梦》里,很明确地标明林黛玉为“扬州小姐”,妙玉为“苏州姑娘”。

    □李国文

    ■现当代作家,与古典作家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尽可能模糊作品中人物的籍贯,甚至尽可能淡化人物的职业、职务、职称的特点。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又说:“烟花三月下扬州。”看来,苏州、杭州和扬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永远是人文荟萃,商贾云集,仕女风流,诗情洋溢的城市。曹雪芹曾在《红楼梦》里,很明确地标明林黛玉为“扬州小姐”,妙玉为“苏州姑娘”。其他“大观园”里的女孩子,都笼统地归为“金陵人氏”。这两位名字中带有“玉”字的少女,是作者心目中至美至纯的女性,所以,他再借用籍贯背景,将人物的情致烘托得更鲜明,人物的风采,也就更凸现了。

    如果,那位弱不禁风的林黛玉,不是扬州小姐,那位不僧不道的妙玉,不是苏州姑娘,而都是北方女孩子的话,说不好在感觉的细微处,恐怕要有一点不对味了。我这样说,绝无对不同地域存有褒贬之念,更无“北方小姐”较之“南方女士”逊色的意思。其实,《三国演义》里的貂蝉,《西厢记》的莺莺,都是黄河以北的人氏。据传说,貂蝉的故乡在陕北米脂,而莺莺大概出生在山西,至今,当地还有一些附会的遗迹存在。不过,读者有一种奇怪的“阅读栅极”现象,只留下感兴趣的部分,而略去、或不想、或根本不在乎那些无所谓的部分。貂蝉是哪里人,莺莺是哪里人,读者不在意的,也不去追究。但扬州的林黛玉,苏州的妙玉,却认为是再好不过的,地域为人物生色的事情。

    同样,“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若是相反,如果《水浒传》里的及时雨宋江,不是山东郓城人氏,而是家住杭州西子湖畔,在秀山丽水中长大,首先,那“黑宋江”的黑,就没来头了。而那个打虎的行者武松,如果不是山东清河人氏,是生于吴侬细语、江南水乡的话,想像他竟是喜欢吃鱼虾蟹贝,吃菱角莲藕,并小酌黄酒的好汉,也会产生一种不对头的感觉。人物和地域似有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三国演义》一书,是根据史实再创作的一部小说,刘备、张飞都是河北涿郡人,关羽祖籍河东解良,曹操生于沛国谯郡,孙权祖居吴国富春,那是无法改变的了。但属于作家创造出来的人物,如这部书里最出色的女性貂蝉,就没有明确标出是哪里的人。我想,也许作者觉得把这位美人定位于哪一个具体的郡县,都会产生某种美学思维的局限性。假如明指米脂,大概有背北人豪壮粗犷,南人文雅婉秀这种普遍观念,于是,干脆就采取没有籍贯的籍贯,给读者一个更加广阔的想像余地。

    到了鲁迅先生,他对于作品中的人物籍贯,主张“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的,所以,他写到阿Q的籍贯时,只是说了“未庄人氏”,而未庄在什么省、什么市、什么区、什么乡,小说中只字未提,是读者根据其中乡土风情的描写,大概以为是鲁迅先生的家乡浙江绍兴吧。当然,这种不“专用一个人为骨干”,“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中创造典型人物的描写方法。但他又说:“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这里面我们也能忖度出先生免得无谓麻烦的隐衷在内。《阿Q正传》在孙伏园先生办的《京报副刊》上连载时,就有不少人站出来认为是骂自己。这种自作多情,很被鲁迅先生嘲笑过的。

    现当代作家,与古典作家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尽可能模糊作品中人物的籍贯,甚至尽可能淡化人物的职业、职务、职称的特点。免得你写了某个不怎么样的人物,引起同籍人的不满,说你别有用心;也免得你写了某一级干部为反面人物,以致所有同级干部都认为你在含沙射影地骂他。于是,曹雪芹用过的这种表现人物特征的手法,便不为近代作家所采纳,真是很遗憾的事情了。

    我常想,随着文化水准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视野的日益开阔,信息的迅捷广泛,人们在看问题,做事情,作判断时,态度应该会从容些,心胸应该会豁达些,幽默感应该会增多些,又不是指着鼻子,点名道姓,何必那么急于对号入座呢?在这一点上,我很佩服古人的雅量,《金瓶梅》里那位臭名昭著的“淫棍”西门庆,标明是山东东平府的人氏,从来没听说明清两代那里有人发出微词,找兰陵笑笑生的不是。

相关新闻

文学与精神的多重建构

2016-01-22 16:37:22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建构》(刘扬忠、蒋寅主编),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学术力作。

钩沉历史直面现实——2015年河北报告文学扫描

2016-01-22 16:37:21

回望2015年,河北报告文学一如既往地关注社会变革,关注现实,关注民生,涌现出一批或钩沉历史、记录人生,或反映社会、聚焦热点,或讴歌真善美的优秀作品。

媒体称籍贯登记意义不大应取消

2013-11-18 17:40:52

目前,在我国的组织、单位的统计中,籍贯是一个经常需要填写的栏目,然而很多人对籍贯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导致实际的统计信息混乱失实。建议取消籍贯登记制度,代之以“出生地”填写登记。

热门推荐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6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