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民疑惑的目光里,在飘飘扬扬的雪花中,李保国开始修剪分给他的果树。一年下来,李保国管的果树长得最壮,果子个头最大,果形最好看。小商贩们来了,都先买他树上的。村民服了气,纷纷来找他“取经”。“过去见的教授多了,还真没见过像你这样的,整天钻在地里干活。”大家直夸他。
人和农民打成一片,心和农民贴在一起。多年来,李保国用真心换回了真情。
每逢正月到村里,家家户户都争着请他吃饭,实在推托不过,有时他一天得赴五六个老乡的家宴;一次在村外遭遇交通阻塞,听说他急着回保定参加学术会议,村民二话不说拆掉了自家院墙,为他辟出道路……
每每想起这些,李保国的心中就涌起一股热流。
“把农民变成我”
手持着自己那本蓝皮儿的果树工中级(三级)证书,岗底村村民王群书透着自信。
“去年一年,除了管理自家的果园,还出去指导别人管理果树,加起来一共挣了9万多块。”他高兴地对记者说。
像王群书一样拥有国家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果树工证书的村民,在岗底村一共有191名。他们不仅自己能致富,还活跃在山区传授技术,成为“永久牌”的土专家。
把农民变成专家,是李保国的心愿。可要达成这个心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更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
在岗底村刚开始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术要领。李保国要拽住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个小时才能教会一个人。类似这样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还有很多,可他从来没有嫌麻烦过。
平时随和的李保国,有时也会发脾气。果树整形修剪,村民舍不得锯掉,李保国急了,就跟他们嚷。为这,他被杨双牛称为“杠头班长”。
“农民心理状态不一样,基本素质不一样。没有对农民死盯、盯死的杠头劲,技术就很难落实到位。”李保国说。
那一年,疏果的时节到了。李保国在岗底村搞培训,要求一条枝上每隔25厘米留一个苹果。村民杨海堂却打了一个小折扣,每10厘米留一个,这样下来一条枝上能多留三到五个果。秋后一算账,1.2亩苹果树收入了3万元,杨海堂心里美滋滋的。没料到第二年,苹果树开花少了,结果少了,收入不到1.5万元,成了“小年”。
“俺心里明白,这是疏果不到位造成树负担过大的缘故。不相信科学真是瞎忙。”打那以后,杨海堂老汉严格按要求管理苹果树,再也不敢自作主张。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
多年来,李保国的足迹踏遍了广大山区,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三四十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百余个。
他用沾满泥土的双脚,迈出了一行行坚实的足印,让越来越多的山区农民走上致富路。
“我省山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人均耕地只有4分。靠山吃山,就得把山场利用起来,把荒山变成花果山,让老百姓能够在山里头安居乐业,实现山绿、人富、村美。”李保国说。
2015年12月16日晚上,“燕赵楷模”发布厅在河北电视台录制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结束时已经晚上9点多了。大家知道他第二天要去平山,考虑到他身体不好,都劝他在石家庄市区休息一晚。他说:“今晚上赶到平山,明天一早就能干活。”坚持连夜自己开车走了。
为山区百姓谋幸福,李保国的脚步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