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风貌
三
北宋时,大名府的“颜值”达到最高峰。而令它闻名于世的,却是文学名著《水浒传》。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
北宋王朝倚重的是大名府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历来有“河朔重镇、北门锁钥”之称的大名府,是东京开封的北部门户和宋辽战争时抗辽前线指挥所。而且,据《宋会要辑稿·食货》统计,大名府税收仅次于东京开封府,居全国第二。
北宋时大名府作为陪都,称为“北京”,府城占地面积约36平方公里,外城周长四十八里二百六步,共开九门,南面三门名为南河、南砖、鼓角门;北面两门,名为北河和北砖门;东面两门,曰冠氏和朝城门;西面两门曰魏县和观音门。大名府城池建筑规模宏大壮观,城内商贾云集,百姓富庶,盛极一时。多位皇帝曾巡幸驻跸大名府,宋真宗在此建造的行宫“宫城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南面有三个门,东、西、北各有一门;建有班瑞殿、时巡殿、靖方殿、庆宁殿。
作为陪都70年,长期为河北路首府,因为政治军事地位特殊,大名府长官的委任历来为宋廷所重视,不是文臣就是武将,大名府知府共有79人,其中以负责行政的宰相、副宰相到大名府任职的先后有31人,以负责军事的枢密院院使、副使先后在大名府任职的10人,其中9人既有行政职务又有军事职务。足见大名府历史地位之显赫、政治地位之重要。
北京大名府与东京开封府遥遥相对,水陆相通,密切相关。范仲淹和王安石虽然无缘在大名府任职,可他们二人分别主导的庆历新政和熙丰变法,毫无悬念地引起大名府的同频共振。曾在大名府任职的很多官员都参与了这两场变革。变革,总会牵扯一些人的利益,总会有不同的看法。而大名府以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出现在历史变革之中,也彰显了其一直处在宋代朝廷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内。
但如今说大名,就不能不提及妇孺皆知的文学名著《水浒传》。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水浒传》共分一百二十回,涉及大名府的就有十几回。据考证,玉麒麟卢俊义和浪子燕青就是大名府人。《水浒传》称北京大名府是“河北头一个大郡、冲要去处,却有诸路买卖,云屯雾集”。一百回本《水浒传》第六十六回大名府正月十五上元佳节情景,凸现的是大都会的气派:“家家门前扎起灯栅,都要赛挂好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书画并奇异古董玩器之物,全城大街小巷,家家都要点灯,大名府留守司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大龙两条,每片麟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铜佛寺前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周回也有千百盏花灯。翠云楼前也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着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水浒传》里描绘的北京大名府的繁华场景,可媲美于《清明上河图》。
大名府曾经的繁华让人回味无穷。但是,当时北宋后期的现实更让人揪心:水灾、蝗灾、旱灾多发,民不聊生,官逼民反,于是就有了“宋江义军横行大名、京东两路州县,官兵数万无人抵挡。次年二月,又入大名府界”等史料记载。由于官兵围剿和利诱,终于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二月,宋江、卢俊义等三十六人在大名府接受招安,并开进大名府城,不久,随宋军北上征辽。宋江起义失败。”
北宋的文学是富庶的,宋词是其品牌。大名府的官员大多有文学情结,几个已是卓然大家,除寇准、韩琦、欧阳修、文彦博、苏辙、黄庭坚、贺铸、晁补之等在此留下诗文外,也出现了不少大名府本土文人:宋代古文运动先驱柳开、北宋文学家刘筠、著名词人宋白,以“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名句留史的著名诗人潘阆,著名诗人王令、李清臣等等。
北宋初年名相范质、大臣王佑和名相王旦父子、名将潘美和曹翰、名臣刘安世等,都是当时大名府籍人士,都有诗作存世,尤其是曹翰的“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拳拳之心,力透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