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推广面积达138万亩
自2014年全面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以来,我市已形成强有力的联合推动机制,取得明显成效:研发了具有沧州区域特色的十项主推增粮技术,渤海粮仓园区被认定为“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选育了一批新品种,实现了增粮节水……今年全市示范推广面积(复种)达到138万亩,增产1.1亿公斤。
作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发源地和核心区,我市紧紧依托科技创新,选育了一批适合盐碱地种植的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的“科玉1号”“科玉131”“科玉132”进入了今年的河北省、北京市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其中“科玉132”还进入了国家区域试验;配置的HN866抗逆高产杂交玉米组合在南皮5000亩示范区平均亩产739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34%;冬小麦新品系“小偃60”参加2013年至2014年黑龙港流域低平原旱盐碱麦区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3.82公斤,比对照品种“冀麦32”平均增产11%以上,在海兴中度盐碱地上实现亩产530公斤。
示范工程集成了滨海重盐碱地咸水结冰灌溉改良植棉和重度盐碱地微沟覆膜避盐栽培模式;在海兴建立了咸水冬季结冰灌溉调盐模式;在南大港管理区建立了雨水集蓄暗管排盐技术模式,利用降水结合暗管排盐,土壤耕层盐分控制在0.2%以下。集成构建的“双早双晚”微咸水补灌吨粮技术模式,比对照增产11%;小麦——玉米微灌水肥一体化超吨粮技术模式,实现亩增产小麦50公斤,增产玉米100公斤,周年每亩节水50立方米的技术效果;在雨养旱作条件下,集成的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单双株种植技术模式,亩产753公斤,增产44%;夏玉米宽窄行单双株增密高产种植技术模式,亩产611.2公斤,增产36.7%;小麦“六步法”旱作种植技术模式,千亩示范区小麦亩产量达359.14公斤,增产11.97%;集成的棉麦双丰技术模式,实现了棉田增粮400公斤,棉花增产8.92%。
2015年,全市示范推广小麦53万亩,总增产3458.5万公斤。玉米种植面积85万亩,总增产7571.8万公斤。按一般地力核算,亩节水50立方米,亩节成本50多元,亩增效210元。
(王莹 邓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