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记者周超)今天上午,京津冀减灾救灾工作协同发展研讨会举行。记者获悉,到2020年,本市救灾物资规模将达到33万人的规模。
上午,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市减灾救灾工作情况。据统计,从2005年至2014年,年均受灾人口为451167人,年均因灾死亡人口为9人,年均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为10327人。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为243158万元,占本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年均0.15%。
“十三五”时期,本市发生暴雨、暴雪、高温、沙尘暴等极端异常气候事件概率加大,首都圈地区发生5级及以上中强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始终存在。
市民政局负责人介绍,目前本市救灾物资可应急保障21万人(市级救灾储备物质可应急保障18万人,区县3万人),其中市级救灾储备物资的种类扩大到11大类、30小项,储备的物资有帐篷、睡袋、应急灯、净水车等。组建了50人的市紧急救援保障队。
到2020年,市级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应达到保障23万人标准,再加上各5万人的代储中央物资和首都应急保障物资,救灾物资规模将达到33万人的规模。
市民政局:京津冀应建立灾情信息共享机制
市民政局表示,加强减灾救灾工作协同发展关键是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协同发展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四个机制,互通有无,完善区域综合减灾工作体系。
灾情信息共享机制。建议加强灾情信息的沟通,对于即将发生的极端恶劣天气的气象信息及各类灾情信息,如跨区域的因灾死亡人员统计,要及时通报兄弟省市,共同做好各类灾情信息统计,抵御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
救灾物资统筹机制。建议建立救灾物资信息平台,摸清各省市救灾物资的底数。优化救灾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灾害发生后,可实现就近快速调拨,提高救灾物资保障水平。
宣传演练联动机制。建议根据区域的灾害风险特点,合理安排演练科目,可以在京津冀三地接壤区域开展综合救灾演练,提高三地协同作战。
建立县际合作机制。建议除了省际合作,加强三省市相邻区县之间的减灾救灾合作,北京有十个郊区县与河北、天津接壤,每个区县都要加强与周边兄弟区县的合作。
专家:应开展区域灾害普查并制作风险图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表示,京津冀应该建重大灾害的联合预警机制,建立协调委员会,在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上一定要有京津冀的目标。京津冀规划里一定要做出高精度,对各个乡镇的风险预警。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总工程师杨思全建议,建立京津冀救灾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包括灾情会商、信息员培训、建立统一的灾害救助信息平台、装备物资人员等应急救援联动等。
此外,杨思全认为,应开展京津冀区域的灾害风险普查并制作灾害风险图,制定京津冀区域综合减灾行动路线图,适度提高京津冀区域防灾标准和设防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