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疏”配套设施要同步
王先生在承德市高新区一家单位工作,5年前,他和不少承德市民一样将新家落户到了高新区一个小区。“当时,承德市提出老城区不再建设房产项目,今后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在高新区,我们都觉得高新区将成为未来的城市中心。”王先生告诉记者,正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他选择了高新区。
然而,几年过去了,随着儿子的长大,高新区除了新建的小区,教育、购物等基础设施并未同步建设。“我儿子现在在小区私立幼儿园上学,马上又要面临上小学,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我们不得不东凑西借,在老城区买套二手房。”王先生说,等孩子上学了,他还需要买了汽车。“送完孩子,还要往高新区跑,没车不行。现在不少朋友都这样。”
承德市交警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承德市区交通出现了“潮汐流”现象。“有的人在老城区住,但需要去高新区上班,有的人在高新区上班,但每天要往老城区跑。虽然人中疏出去了,但老城区的交通压力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更大了。”
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承德市老城区面积并不大,居住在老城区的市民上下班和办事,靠步行耗时均不会超过1个小时。“上下班有时坐车需要30小时,我自己步行时间也差不多。”家住承德市区翠桥的李先生说,从家到单位所在的西大街,需要经过市区最拥堵的南营子大街。“南营子大街只有1公里长,由于经常堵车,开车找不到停车位,我们家的车一个星期要闲好几天,如果不外出办事,一般都不开车。”
尽管道路狭窄,停车位短缺,但记者看到,人口、学校和商业最为密集的南营子大街周围区域,不少当初规划建设的地下停车场,大都变为了商场。诸如火神庙、承德商厦等主要节点,趴活的出租车和黑车占用了不少道路资源和停车位。“这些出租车都是拼车,人不满,不走,喊着拉人的黑车也到处都是,如果加强管理,会腾出不少交通空间。”一位市民表示,相关部门也曾进行过管理,但过几天又恢复了原样。
“路边停车,只要车里有司机,我们第一次只能进行警告,第二次才能进行处罚,所以管理难度很大。”承德市交警支队的相关人员表示,治理黑车需要多部门联动,并建立长效机制,否则很难取得实效。
打通断头路完善微环境
7月1日,记者从承德市住建局了解到,根据计划,从2015年至2017年,该市将对老城区道路开展一系列整治工程。
记者在一份项目表中看到,打通断头路,完善交通微环境的“慢行系统整修工程”,被列为较早开工的项目。这些道路包括承德市民长期关注的佟山中路,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后道至佟山,山庄南路东口至东大街、小溪沟至粮食东街等路段。“承德市区可供修建道路的空间很少,如果都建成机动车道,今天修完,明天就可能成为停车场。”承德市住建局基础设施科科长赵四成表示,这些道路大部分将建成步行和自行车道。“这样可以引导大家选择绿色的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