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信贷模式
——资本有了一座“桥”
阜平县农户的保单,还有一种功效——拿到金融单位作质押,进行银行贷款。
这种“保险 担保 银行”的模式,是阜平打通资本下乡、金融进村通道的设想架构。
但实际运作远比理论构想要复杂。
“为什么金融资本进村难?从金融机构角度看,所服务对象主要为众多而分散的个体农户或农业中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管理经营成本和风险也高,无利可图。”省金融办有关负责人认为,金融扶贫是个系统工程,存在很多难题待解,阜平县这种探索很有益处。
对于金融进村的难点,阜平正探索建立“联办共保”和“风险共担”机制。
据介绍,“联办共保”是县政府筹资和人保财险公司合作,双方共同商定险种设置、保额设定等细节,将确定纳入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的险种,实行保费收入和保险赔付按5∶5比例分摊。对于商业性农业保险保费缴纳,则采取县政府60%,农户40%的比例。以刘克龙的保单为例,每只肉鸡保费额为0.3元,其中个人缴纳0.12元,其余0.18元则由县里补贴。
“这其实是政府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用市场运作的办法,把保险公司引了进来。”人保财险阜平县公司经理李二国认为,这样既减少了保险公司的风险,又满足了农户需求,有利于所设置险种在农村的推广。
而与银行间建立的“风险共担”机制,则是县里设立担保公司,同时在各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担保公司与银行合作,共同筛选、审核项目,担保公司担保,银行发放贷款。如发生风险,双方共担。同时,他们也在积极探索诚信体系建设,减少恶意违约,降低风险。
“我们下一步将对一些恶意欠贷行为进行打击。正考虑采取五户联保的方式,让贷款者相互监督,更好地履约,用社会管理的方式解决不诚信问题。”郝国赤说。
相比之下,阜平县在担保环节已经提前作出安排。2013年以来,阜平县把省财政每年安排的5000万元财政资金(2013年开始连续3年),注册成立了阜平县惠农担保有限公司,用于建设担保平台,撬动金融资金参与支持扶贫产业发展。这一环节,被视为连接农户和资本的桥梁。截至目前,县里共为养殖户、合作社、企业等发放担保贷款1990万元。
阜平县创建“金融扶贫示范县”,调动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我们是第一家同惠农担保公司合作并发放第一笔贷款的银行,相比而言,我们对种植养殖户发放担保贷款还是比较放心的。他们都是实在干活的人,比较踏实。”农行阜平支行行长刘善龙说,没有金融发展不了经济,金融扶贫需要政府通过市场化思维,创新办法,为资本进入“修桥铺路”。
为将来担保业务扩大做准备,县里正在与省内一家担保集团进行接洽,商议启动组建新的商业化担保公司。新公司规模达到总股本2亿元,如果做得好,可放大担保量5至10倍,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本支持。
再造服务体系——政府挑起一副“担”
金融资本缺乏是农村发展的瓶颈,金融进村是世界性难题。阜平选择了政府出面与金融单位合作,试图真正打开金融进入农村的通道。在阜平所建立的“保险担保 银行”模式中,每个环节里,都有政府的参与。
一位当地干部告诉记者,为核算农业成本损失保险这一自创险种的相关数据,阜平县组织了畜牧、林业、物价、农业等多个部门,与保险公司一起对近年来相关农产品市场价格、种养成本、饲料行情等数据进行测算,还派工作人员进村走访农户,调查征求意见。金融扶贫启动伊始,阜平县政府就肩负起大量人力资源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