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丑”的出现带有明显的时代背景——准确地说,这种“丑”是一种迎合方式。
还记得这句广告词吗?
“喂,小丽呀……”
这条上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的无绳电话广告,最经典的场景是“丑”的男主角蹲在厕所给女朋友打电话,也是因为男主角的“丑”,广告效应得到了加持。
不过,男主角其实并不丑。他本身是珠江电影制片厂的一名普通美工,广告中他带有广东口音的普通话,但其实是后期特意配上的,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告片导演还为了刻意取得“丑”的效果,采用广角俯拍的方式。
总之,当时所有的广告都是俊男美女“王婆卖瓜”式的推销,导演想要用香港电影无厘头的滑稽手段以示区别,让产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男主角就被丑化了。
这其实也是一种市场选择。就像采购商品一样,当人们在审美市场准备采购时,发现审美标准越来越同质后,细分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