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省南水北调其他配套工程一样,保沧干渠绝大多数施工工程为土方挖填和管道安装。在保沧干渠南干线肃宁标段施工现场,笔者目睹了沟槽开挖和PCCP管道对接过程。在沟槽开挖过程中,现场技术人员跟踪测量沟槽高程,确保不扰动、松动原状土。槽底弧圈由人工开挖,制作了与开挖弧圈相同的半圆形木板检测开挖弧度,人工清底前重新测放槽底开挖轴线高程桩。开挖时预留保护层,由人工清理至设计高程,确保了土壤结构不被扰动。沟槽需要挖4米深、底宽3.9米,输水管道铺放沟槽,打压试验经验收合格后进行分层回填。
每根PCCP管道都有6米长,直径2米,管壁厚17.1厘米,重达18吨。PCCP是由预应力钢丝、钢筒、混凝土构成的复合管材,是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管道设计压力为0.6兆帕大气压。这种管材是在带钢筒的混凝土管芯上,环向缠绕预应力钢丝,然后在外部施喷水泥砂浆保护层,最外层增加环氧煤沥青、阴极保护等防锈措施。安装PCCP管前,工人要先在待安装管道的插口上套上胶圈,然后在胶圈上涂抹食用油,完成后用履带吊将待安装的PCCP管吊起,缓慢放入沟槽内。两根管道在对接时,现场技术人员用水平仪和量尺,一边对管道找平,一边调整管道位置。各项工作完成后,用内拉法,使待装管徐徐平行移动,直至规定的间隙。每节管道安装完毕后,用钢制测隙规检查密封橡胶圈是否仍然在插口环的凹槽内,检查接口间隙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经检验合格后,才将吊具移开。这些工作做好后,施工人员打开仪器,在管道接驳的胶圈处进行3次打压测验,确定能承受既定压力后,一根管道的铺设、安装工作才告完成。整体算下来,安装一根管道,大约需时40分钟。施工人员说,涂抹食用油一来可以起润滑作用,同时可以保证引来的江水不受污染。
利国利民:世纪工程振奋人心,赢得民心
一位作家曾经写道:“水是世界上最柔软也是最普通的一种物质,但当人们因为需求而更加认识它的价值并为之奋斗时,它所激发出来的力量,却是神奇而伟大的!”
保沧干渠途经的保定、沧州、廊坊三地,是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地区。按照国际现行标准,人均年拥有1000立方米淡水为贫水,人均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人均300立方米为维持人类生存的最低标准。而保定市人均年拥有淡水量只有264立方米,且大部分是由地下供给的。廊坊市人均年拥有淡水量只有184立方米,是我省唯一没有地表水源的设区市,全市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主要依靠开采地下水。沧州市的情况更不乐观,全市人均年拥有水资源量仅为18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8%,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2%,且浅层水苦咸、深层水高氟,为严重高氟病区之一,资源型缺水的问题非常突出。
在沧州一些县区,曾经流传这样一则笑话,家里来了客人请客人喝水,客人说:“不渴,不渴!”主人说:“喝吧!喝着喝着就渴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沧州许多农村普遍喝的还是砖井水或手压井水,水质苦咸,凉水“味”还小点,若是烧开了再喝,即便加上糖,也掩不住那股强烈的苦咸味。
90年代中后期,一些县实施了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又称“民心井”工程。从此,当地群众喝上了清凉干净的深井水。然而,受特殊地质环境影响,沧州大部深层水含氟量严重超标,长期饮用就会出现氟中毒,常见症状就是“四环素牙”,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
人们期盼饮用好水,人们渴望饮用安全水!近年来,沧州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利用地上水解决饮水安全工作,加快打造城乡一体、联村供水的集中供水网络,现已初具规模,争取2014年基本建成。随着南水北调的通水,沧州全市人民将喝上长江水,彻底告别苦咸水、高氟水。
保沧干渠将把远道而来的长江水送到冀中大地。借助南水北调工程,保定、沧州和廊坊将编织覆盖城乡的大型输水网络,构建起强有力的水利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提供坚强保障。据了解,作为我省唯一没有地表水源的廊坊市,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谋划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描绘美丽的调水蓝图。保沧干渠调来的江水将成为该市构筑点线相连、覆盖全域的供水格局的重要内容。
南水北调通水后,受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得到较为充沛的水资源保障。以沧州渤海新区为例,该区域到2015年的需水量将达到2.37亿立方米,仅南水北调工程就可为其供应1.53亿立方米的优质水。在生态效益方面,南水北调通水后,能够大量减少对深层地下水的开采。目前,各地水务部门正在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制定地下水压采方案,确保南水北调通水后,关闭受水区城镇自备井及工业自备井,使水生态环境得到逐步修复。
对人均淡水量极为缺乏,长期依靠超采地下水维持生活生产的冀中地区而言,滚滚而来的长江水,将成为造福受水区人民的“生命之水”。“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清澈的长江水即将流入千家万户,冀中百姓的生活将在水的滋润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远道而来的长江水将化作冀中大地的希望和未来,给长期干渴的冀中百姓带来发展的动力,前进的信心,迎来更加美好的生活。(文字:郝红梅、刘君郁、邢春江、谢长江 照片:邵玉恩、许丹、谢长江、袁卓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