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 谷晓哲
日前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介绍了安徽的古法榨油,带动了家用榨油机的销售,许多市民认为自己榨油更健康更有营养。但记者采访专家了解到,家庭自榨的食用油或小作坊榨油,由于原料和工艺的欠缺,健康安全隐患极大。
金属残留和黄曲霉毒素超标最为严重
“自己在家榨油,就是用菜籽、花生、大豆等原料,由榨油机压榨得到的油。在食品技术上,这样粗榨的油称为‘原油’,俗称‘毛油’或‘粗油’。”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程增书说。
程增书介绍,原油中杂质多样,通常含有水分、胶质(磷脂、蛋白质、糖类)、游离脂肪酸、色素、烃类、微量金属化合物,同时还可能含有因环境污染而带来的砷、汞、残留农药等,这样的油脂给人类的健康埋下隐患,是不宜食用的。
“目前食用油监督抽检中发现问题最多的是酸价、过氧化值、金属残留、黄曲霉毒素超标。”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风险预警研究部部长李挥博士表示,这些问题在家庭自榨油中表现更为明显,“与加工企业成品油比较,家庭自榨油加工过程粗放,杂质较多,长期存放更容易酸败、氧化,导致酸价、过氧化值超标,引发人体胃肠道不适、腹泻,严重的会损害肝脏。”
“但金属残留和黄曲霉毒素超标是最严重的问题。”李挥介绍,自榨油一般都是自己采购原料,对原料缺乏检测,容易引入受环境污染的、含有较高含量重金属或黄曲霉毒素的原料,在制作过程中又缺乏相关去除工艺,最终污染物残留于产品中,被人体食用,危害健康。
程增书告诉记者,花生、玉米、大米、小麦、大豆这些原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更容易发生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Ⅰ类致癌物,毒性极强,急性中毒的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主要危害人的肝脏组织,大量摄入会造成死亡,长期接受低剂量易导致肝癌。”程增书说。
黄曲霉毒素能否消除?程增书表示,黄曲霉毒素非常耐热,紫外线也只能少量破坏。一般认为,普通烹调、油炸等均不能破坏黄曲霉毒素。
自榨油加工工艺会带来健康问题
除了原料储藏过程中会产生毒素,有些自榨原油天然就含有害物质。
“比如棉籽油中的游离棉酚、菜籽油中的芥子苷等。芥子苷可水解为腈,腈有一定毒性,可对人体甲状腺功能产生影响。游离棉酚也是一种毒苷,可损害人体的肝、肾、心脏及中枢神经,并影响生殖系统。”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安全硕士阮光锋说。
“相比工厂榨油,家庭自榨油加工工艺会带来健康问题。食用油必须精炼才能安全放心食用。”阮光锋介绍,油脂精炼的过程一般包括脱胶、脱酸、脱蜡、脱色、脱臭等步骤,这些工艺家庭自榨油时都不具备。而精炼的目的,就在于将原油中对食用、贮藏、工业生产有害无益的杂质除去,如棉酚、磷脂、水分等。带来严重健康问题的黄曲霉毒素,在脱胶等工艺中可以有效去除。
阮光锋认为,家庭最好不要榨油。我国标准规定,未经精炼的植物原油不能直接食用,只能作为成品油原料。而提倡家庭自榨油是违背国家标准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