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国内国际 政务 评论 历史 论坛 博客 投诉 视频 娱乐 图库 热点 财经 房产 健康 教育 旅游 汽车 电力 国企

大厂评剧歌舞团赵德平:“文化产业梦想并不遥远”

2014-06-20 09:39:1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舞台情景剧《赶考路上》剧照

  “不改革就只能等死”

  “不改革就只能等死。”谈起当初濒临解散的剧团,赵德平感慨不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改革,无疑是赵德平与大厂评剧歌舞团的第一个密码。如今,小小的县级剧团年收入逾1000多万元,是“全国文化战线的一面旗帜”。

  初见赵德平,70岁的他周身散发出青春气息,跃动着时代脉动——

  一头黑色板寸干净利索,眉毛又黑又粗。我们夸他年轻,他朗声大笑:“别看岁数大,我最怕走回头路。去趟北京,总央求司机换新路线、看新景。”“喜新厌旧”的性格,让赵德平的作品和眼界,与众不同,不重复自己,也不跟风。

  1981年春节,陷入窘境的大厂评剧团为了赶在年根儿赚点儿钱发工资,排演了评剧《花为媒》,没想到竟只卖出了7张票。“不改革就只能等死。”临危受命的团长赵德平,清楚自己的担子和责任,但是“怎么改才能改好、理顺”呢?赵德平创出了自己独有的“赵氏秘诀”,通过制定“铁饭碗活端”、“按劳取酬”等改革措施,让大厂评剧团起死回生。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化解国有剧团的体制弊端,赵德平主动提出改制,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首先就是释放所有演职人员的能量。”在被称为“伤筋动骨大手术”的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虽然“铁饭碗”被打破,但大厂评剧歌舞团在短短3天时间内便完成了清产核资、审计等诸多手续。

  “改制进行顺利,在于制度设计上的公平。”赵德平回忆说:“不论男女、不论资格,工资完全根据演出水平、场次、分量,由大家投票决定。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完全按劳取酬。”

  谈及改革,别的单位是“人心浮动”,大厂评剧歌舞团却是“欢呼雀跃”。“改革前剧团是‘卧虎藏龙’,改制后剧团里‘龙腾虎跃’。”最让赵德平津津乐道的是由司机成为台柱子的演员张军旗。看到同事月收入由3000多元迅速攀升至1万余元,张军旗便开始自学手影和口技,后来,他多次登上央视的舞台并多次出国演出,各地邀请函不断。“谁想到一个司机能这样,这就是改革激发出来的能量。”

  “最高一场100多万元,出省演30万元以上,市内演20万元。”接受采访时,剧团的大部队正在唐山演出一台综艺晚会,虽只是一名县剧团团长,可赵德平拍着胸脯报出他们演出的市场价位,高得出人意料。

  “跟着市场的‘指挥棒’走,从‘我有什么,观众看什么’到‘观众看什么,我有什么’,两句话掉个儿,就是我们价位走高的底气。”老赵曾经遭遇过手里只有10台戏曲、2台歌舞晚会,结果惨遭买家嫌弃“挑不出来”的经历。他依据市场规律大胆提出——“挣有钱人的钱,让没钱的人看戏”的理念,开始为大企业、大集团提供“私人订制”主题晚会业务,并推出送文化下基层系列活动,惠及千家万户,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改革,绝不是过苦日子,否则,就不改好喽!人们只想抱紧‘铁饭碗’,可是砸掉‘铁饭碗’端起‘金饭碗’,不更好吗?”从当上团长的那一刻起,赵德平就打算让大厂评剧歌舞团的“家人”们过上好日子。

  如今,在赵德平床头柜上,仍然放着一张1967年的老照片。那时,22岁的他还是每月只挣36元的大厂评剧团的演员,“一半钱交给了生产队,剩下18块钱哪够养家?”忆起用白水泡窝头喂孩子的那一幕,赵德平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换上一脸坚定的表情:“这张照片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再难也得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

【责任编辑:赵耀光】 大厂评剧歌舞团赵德平:“文化产业梦想并不遥远”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News
河北新闻网
//m.fidreport.com/2014-06/20/content_3997244_2.htm
分享到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