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40年教师的村井安成在东京都新宿区立环境学习信息中心工作。这所民间组织类似于环境教育的中介机构,负责登录环保组织信息,然后再分享给新宿区各个学校。在他们收集的当地小学生的一份日记中写着:“今天在电车上,我看到有人穿长袖,而且是黑色的正装。这在夏天是很不合适的,浪费空调。”
村井安成认为,教育是培养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如果一个人在他小时候就培养起环保的意识,这种意识就会扎根在他心里。”
与中国环境教育注重科学知识不同的是,日本的环境教育更倾向于“体验”,实践性很强。为此,有的学校在校园里开辟一块田地,让学生们种植水稻;有的则组织学生到垃圾处理厂参观废品回收发电的过程。
现在,日本的文部省每年都会制订环境教育大纲,各个地区的教育机构进一步细化,具体到每一所学校里就是详细列举每个科目、年级和学期的具体活动表。
此外,为培养起民众的环保习惯,一些国家十分注意在生活细节上的主动引导。
以垃圾分类为例,我国的垃圾桶上通常写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但大部分人对如何进行物品分类并没有十分清晰的概念。在一些发达国家,垃圾桶会以“织物”、“金属”、“瓶罐”、“玻璃”等直观概念分类,方便民众投放垃圾。
在新西兰,旅馆为了引导住客节约用水,会在卫生间设置一个热水按钮,每按一次热水就持续五分钟。五分钟后,住客需要走出整体浴室外再按按钮要热水。这样一来,大部分人为了不来回进出折腾,都会下意识加快洗澡速度。
公共治理,引导低碳生活方式
近年来,一些设计师提出了一种设计思路,将两个早就有的趋势结合在了一起——— 生态建筑和自成体系的单一城市。波士顿和旧金山等地已经相继提出浮动的、自给自足的生态城市构想,但最有名的也许是新奥尔良的生态家园,又名诺亚。它的建筑结构是可持续的,使用安全风力涡轮,淡水回收和存储系统,被动式太阳能系统,屋顶花园加热/冷却通风孔,灰水处理。内部会有垂直和水平的电力运输系统,用来取代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