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工业城市的大气污染治理之路,绝大多数是在挥别老产业迎来新兴产业中实现环境改善的,伴随着淘汰与改造的,是技术的创新应用。
烟尘弥漫的英国伯明翰,被称作“黑乡”,在20世纪70年代,伯明翰就业人口将近一半都捧着制造业的饭碗,到2003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20%,2010年下降到10%,产业的淘汰力度空前。大淘汰中伯明翰从工厂城市变身金融业、专业咨询、会展业和零售业汇聚的服务业乐园。因污染严重一度被称作“地狱”的美国匹兹堡市,在大量钢厂或关门或外迁后,历经30年调整,变身为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机器人制造、金融等产业繁荣的世界城市经济转型典范。
淘汰,对于解决工业污染来说,是选择之一。而在最近国务院公布的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中,第二条就是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并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规定了提前一年的时间期限。
“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多伴随着环境污染。改变传统工业产业主导的格局,除了淘汰落后,根本在于顺应世界技术发展走势,发展低排放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经济界人士分析说。
参照欧美从产业转型治理大气污染的做法,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教授认为,河北要想调整偏重的产业结构以达到环境治理目的,还要放宽视野,从京津冀乃至华北、国内外等更大区域内考虑产业调整问题。“过剩产能的转移以及新兴产业的培育,都要从全球化视角去审视,要考虑其技术生命力以及带来的产业周期。”
政策跟进配套保障
治理工业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主导者是政府。工业产业是否能沿着理想的路径转型,考验的则是政策的引导力。
从国外采取的相关措施看,政策的保障性主要集中在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