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国内国际 政务 评论 历史 论坛 博客 投诉 视频 娱乐 图库 热点 财经 房产 健康 教育 旅游 汽车 电力 国企

平乡县自行车产业发展调查(上)创新驱动 浴火重生

2013-08-02 08:14:24 来源:河北新闻网

  突破“一亩三分地”的平乡思维,在对标中鼓起创新升级的勇气

  “穷平乡、平乡穷、庄稼不收年年种,盐碱地里长碱蓬。”这段顺口溜儿,曾在冀南地区流传了千百年。作为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平乡百姓曾长期过着以农耕为生的日子。

  在平乡,自行车产业源自上世纪70年代初民间草根仿造的一个自行车鞍座。80年代初,随着当地人组装的首辆自行车整车出现,该县河古庙镇逐渐形成了自行车零件市场的雏形,但也催生了冒牌自行车的生产。随之而来的是市场整顿和持续三年的萧条,直到1984年得以复苏。然而,1987年之后假冒伪劣再次泛滥。

  “十里酥”,曾是平乡当地一个笑谈。话指平乡一些企业生产的自行车,买主最多只能骑10里路程,自行车的主轴就会“酥”掉。“平乡造”自行车,一度成为“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冒牌、质量低劣,直接导致位于该县的交易和加工市场被取缔,平乡自行车产业一度跌入谷底,各企业只能靠拼价格来勉强度日,加工业的利润一降再降,跌至历史的最低点。

  平乡县自行车协会会长柴存亮至今仍记得,当时生产一辆自行车最多只能赚几元钱,而生产一个飞轮更是只能挣毛儿八分。几乎所有企业都是勉强苦撑,进退两难。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企业仍抱着“时来运转”的侥幸,而没有技术突围的念头。“当时,刚刚创业的公司看别人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结果第一年就赔了几十万元。”天大车业公司总经理李鑫说。

  平乡县政府调查发现,只有让企业跳出平乡看平乡,用开放的视角与先进的同行对思想、对观念、对指标,才能突破“一亩三分地”的平乡思维,唤起创新升级的勇气。

  于是,县里开始请国内专家为自行车产业把脉会诊。“当时,我们把中国自行车协会会长等专家都请来了,给县里领导、企业家讲自行车发展趋势,许多企业家确实开了眼界,并开始有所触动。”柴存亮介绍。

  同时,由政府出资,在上海、天津、广州租展位租车,帮企业把产品运至博览会、展销会现场,并安排企业家组团到德、意、法以及台湾等自行车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开眼界、换脑筋。

  “上海开自行车展销会时,政府租的好几辆大巴车装满企业家,从河古庙镇直接拉着去上海,场面很是壮观。”平乡县工信局局长王建欣介绍,“加上租摊位费,有时一个会就花费上百万元,这在当时不是一笔小钱。”

  另外,平乡县还组织企业与“中国自行车名镇”——江苏省太仓市陆渡镇和昆山好孩子集团现场对标。陆渡镇自行车产业起步比平乡晚15年,2007年,该镇企业只有68家,不足平乡县761家企业的十分之一,但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数却是平乡的5倍。好孩子集团生产的童车连续14年在国内销量第一,拥有2000多个品种、2000多项中国和海外专利,销售收入34.7亿元,都远远超过平乡全县的总和。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对标杆,平乡企业在受到震撼的同时,大大增强了转型升级的动力。

【责任编辑:赵耀光】
分享到
更多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