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75岁老党员胡志斌:49年引智扶贫为三农

    

    胡志斌在农业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内查看果树长势。

    河北日报记者 赵威摄

    “我生在农家,长在农村,学在农校,干在三农,一生与农结缘。”说这话的胡志斌,今年已75岁高龄,却依然奔走在三农最前线。自1964年从农校毕业,他先后工作于新乐农业局、省农科院,推广农业良种和先进技术。退休后,他牵头成立了省农业产业协会,继续为农民服务———

    □河北日报见习记者杨玉、周聪聪 记者潘文静

    “商贸搭桥千家乐,农林授技万亩春。圆梦富民排头雁,河北好人胡志斌……”7月8日下午,胡志斌到元氏县苏阳乡东成角村指导村民建红薯窖。天快黑了,他坚持要走,68岁的村民魏春林把一页纸塞到随行的记者手中。“大老远赶过来,却从来不吃饭不喝酒,给他写首诗总行吧。”老魏着急地说。这首56个字的诗,工工整整地写在白纸上,字里行间,充满了村民们的感激之情。

    扎根基层———不在农村,就在去农村的路上

    东成角村,地处丘陵区,村路蜿蜒崎岖。7月8日15时,小面包车颠簸前行,75岁的胡志斌却坐得“稳如泰山”。“每周下村给农民上课,土道走得多了,就坐得稳了。”胡志斌神采奕奕地说,这位七旬老人丝毫没有乘车2个小时后的疲态。没有疲态,因为已是常态。自1964年从农校毕业,他先后工作于新乐农业局、省农科院,推广农业良种和先进技术。退休后,他于2004年牵头成立了省农业产业协会,继续为三农服务。

    “胡老师,预报说有雨,您还赶来了。”东成角村民兴合作社负责人李志芬快步上前,紧紧握住胡志斌的手,她的眼神中交织着焦急与欣喜。不久前,李志芬和十多户社员合用的红薯窖塌了,30万斤红薯被压在窖里。每斤红薯至少卖1.5元,30万斤红薯就是45万元!急得李志芬直掉眼泪,顾不得已是晚上10时多,她拨通了胡志斌的电话。“沉住气,能抢救多少抢救多少,人没事是最重要的。我教你盖新窖,保准儿不会再塌。”电话那头,胡志斌的声音亲切而沉稳,让李志芬感觉“有了主心骨儿”。

    李志芬与胡志斌相识,是在省农业产业协会举办的一次授课上。2009年,胡志斌组织专家到晋州传授红薯深加工技术,李志芬和丈夫李雪民慕名前去听课。当时,年过不惑的李志芬夫妇刚与5户村民组织成立了红薯合作社。“要种,就要种精品,比如早熟品种、耐储存品种、紫薯品种;光种不行,必须加工,如制成薯片、粉条、粉丝……”胡志斌的一席话,让李志芬夫妇茅塞顿开。从此,他就成了李志芬夫妇致富路上的“定盘星”。如今,民兴合作社已经吸收社员498户,种植红薯面积3万余亩,平均每户年收入6万余元。

    “您看看,我们正建的新窖怎么样?”李志芬将我们带到新窖前。只见,郁郁葱葱的红薯苗地中,有一个约30米长、20米宽、4米深的“大坑”。“大坑”中,20个红砖砌成的红薯窖已现雏形。“对喽,用钢筋做拱梁,这下就牢固了!切记,拱顶砌成后,等水泥完全硬化再封土,确保拱顶承受压力均匀。”胡志斌细心地讲解着。

    到基层为农民传道授业、排忧解难,是胡志斌一生的“主旋律”。早年在新乐农业局工作的13年里,他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走遍了全市所有村,7次被评为该市先进工作者,并于1977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不在农村,就在去农村的路上,干起工作没时没晌。”胡志斌的老伴张惠英对记者说:“我特别羡慕人家两口子一起散步,老胡从来没有时间陪我。渐渐地,我也被他的奉献精神感化了。他愿意为农民服务,我就做他的坚强后盾。”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金卫卫】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