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缓解之后还须就医
省会78岁的李大爷在家中吃完早餐,突然像被人点了穴位,左半身僵住不能动了,过了两三分钟后,感觉好像又好了。快到中午,李大爷不放心,让老伴陪着来到医院找专家看看。到医院后,他左侧无力又发生了一次,且症状有所加重,1个多小时还没恢复过来,经诊断为急性脑梗塞,幸亏及时获得治疗才没落下明显残疾。“轻微的、甚至是一过性的症状都不应该忽视,一定要及时就诊咨询或治疗。”李震中表示,脑梗塞的早期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同一侧的手脚突然不灵活,肢体活动障碍;说话不清楚;头晕,感觉脚下没根儿;半身麻木;突然昏迷。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哪怕是轻微的、一过性的也要及时就医。因为即便症状缓过来,血栓并没有被溶解,如果错过了救治的黄金时段,患者的病情容易反复加重。“发病3小时内是救治的黄金时段,因此,一定在患者发病的第一时间将其送至有条件的医院就医。”李震中说,发病后3小时内应完成一系列的检查,并且给患者用上药,因此,患者及家属一定要有时间意识。如果赶不及,救治时间在4.5小时之内也可以溶解血栓,但超过4.5小时,患者溶栓后的危险性会明显增强,一般选择其他方案治疗了。“如遇患者突然发病,我们应让其平躺,如果患者有假牙应摘掉。”李震中说,患者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应让其平躺,如果患者抽搐不要强行按压,以免损伤患者关节。患者呕吐时应扶至侧身,以免呛着。
不少危险因素可以化解
脑梗塞患者不仅会出现偏瘫、失语、运动障碍等问题,还会出现心理和精神改变,患者情绪易激动,好因琐事大发雷霆,难以自控。到了晚期会出现智能减退,发生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李震中提醒大家一定要重视对疾病的预防。“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防治重点也不同。”李震中说,比如20至45岁以下患者的病因多为血管炎、免疫性疾病、外伤、极度天气(比如高温天气)户外工作、大量吸烟、心理压力大等。45岁至60岁患者的病因多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暴饮暴食等。60岁以上患者的病因多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引发。“总的来说,脑梗塞有十大危险因素,多数是能够通过努力化解的。”李震中介绍,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吸烟、酗酒、糖尿病、心脏病、营养不均衡、心理压力大、超重、运动减少、血脂高及动脉粥样硬化。因此预防脑梗塞应从生活管理开始,比如禁烟、戒酒、增加运动量、减轻体重、健康饮食、监测管理血压、控制血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只要生活管理方面达标了,危险因素被化解,发病率也会下降。应当提醒脑梗塞患者的是,发病后应找专业的医生科学诊治,针对自身的情况就危险因素进行排序,首先化解对自身影响最大的危险因素,分批次、分程度地解决问题。“感冒、发烧、腹泻、肺炎等是常见病,有些老年人对此不太重视。殊不知,对于老年人来讲,脑梗塞和这些小病‘私交甚密’。”李震中说,感冒发烧时,人体体温升高,体内散发大量热量,加上机体代谢增强,如果老年人不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加大喝水量,以补充机体消耗的水分。如果出现了呕吐症状,要及时补液。腹泻也一样,只不过它是从肠道丢失水分。因此,老年人在发烧、腹泻时,及时治疗的同时,还要补充水分,以免诱发脑梗塞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