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在哪家在哪
“有了房子,也只是远方的一个窝,工地更像是家,”宋超说,有的工地上,孩子还小的女员工不得不把孩子带到身边,帮着照看孩子的老人也住进了工地,“以后等我们有了孩子,说不定这个夫妻房就变成三口之家了。”
宋超一直坚持着学习的习惯,晚上回到板房里的小家,总结完一天的工作,他还要翻看专业书,“很庆幸,一来河北路桥,就赶上了公司历史上单标最长的一座大桥,跟着师傅们学了不少东西,白天没搞清楚的内容,晚上再翻书看看。”
小屋的角落里,一双轮滑鞋蒙着一层灰尘,显然很久没动过。鞋是贾纪宏买的,只玩过一次,“没时间玩儿了,有时候晚上要加班,不加班的时候还要学习。”
自打宋超准备考建造师,贾纪宏也不甘落后,要考造价师。
青春在“路”上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这是工地生活的常态。回到宿舍,看书、睡觉,板房里的日子和在学校宿舍里没太大区别。宋超说自己算是幸运的,窝虽小,两口子在一块也算是个家。但更多路桥人抛开家人,独自在外。
与宋超同在邯大高速项目部的孙伶智,1995年到河北路桥,算不上老师傅,但也已经在“路”上将近20年,河北省走遍了,内蒙古、山西、江西、广东的工地也都去过。
从孩子出生,孙伶智就没管过,女儿今年上高中,中考时,希望父亲能回去,但工地离不开他。父亲节,女儿发过来一条信息,孙伶智小心地保存在手机上,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住一辈子板房,吃一辈子食堂,睡一辈子单人床,洗一辈子衣裳。”这算是路桥人的自嘲吧。
日复一日,会不会觉得无望?被问及此,宋超说,“还没有过这样的想法,也许我在‘路’上待得时间还不长。不过在工地上干了二三十年的老师傅,不都是这么干的吗?啥工作都得有人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