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抢救”!
10年来,海兴县新馨民间文艺协会不但完成了“自娱自乐”的功能,而且还走出自己的“小圈子”,为周边村庄的乡亲们进行了数十场的演出。在他们的推动下,西路梆子成功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来自于农村的民间文艺团体现在已经发展到周边的6个乡镇,如今拥有演员50多人,而他们掌握的剧目“唱上三天不重样”。
但在协会的创始人们看来,他们还没有任何可以喘口气的的理由,相反,他们内心充满了紧迫感,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抢救”。
据介绍,现在西路梆子的好多戏仍“装在80多岁老人的脑袋里”,新馨协会已经着手抢救性整理出16折戏,这些戏是“现在已经没人能演”的戏。此外,传承对象的培养也是一个难题,年轻人忙于打工,而且不像老年人对西路梆子充满了感情,这也使得西路梆子的传承困难重重。
去年8月份,新馨民间文艺协会还专门就西路梆子的抢救性发掘计划向政府递交了计划书。他们说,通过实地调查,海兴这一地域能演唱西路梆子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年龄段多集中于年近八十或八十以上高龄者,抢救性发掘已刻不容缓。为此,新馨协会已经组成了一个由7人组成的抢救小组,深入到农村调查了解,协会计划将那些即将灭绝的剧目全部完善成册。但协会面临着诸如经费、人员等一系列的困难。
但即使再艰难,新馨协会几位创始人的脸上仍旧充满了坚定。这些已经老去的朴实的农民执着地坚守着他们的信念,那就是不能让世代流传的西路梆子就此湮没,他们正在尽全力为西路梆子的流传与光大而继续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