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份好工作什么都解决了”的背后
虽然靳建朋已经习惯了漂泊,但是他承认,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内心仍然隐隐焦虑。他并不打算在平山买房,也没打算把妻子孩子接到平山定居。他渴望下一步能在石家庄市区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将家安在这里。
很多农村子弟与靳建朋有一样的想法。他们普遍存在着“找份好工作就什么都解决了”的想法,迫切渴望靠着这份工作,解决在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问题,进而融入那里的生活。
石家庄市第三职业中专学校副校长杨荣春说,这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要融入城市,除了普遍存在的自身努力,更主要的因素是有产业的支撑——— 只有足够的产业、足够的企业吸纳他们并提供相对稳定的工作前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融入城市问题。
杨荣春说,近年来,这个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多的农村子弟进入中专、职业技校,希望以学校为跳板进入城市。以他所在的中专为例,农村子弟与城市生源的比例从一开始的3:7到后来的5:5、6:4,现在已经到了7:3的比重。
然而,城市的产业似乎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虽然普遍面临用工荒,但能为这些农村子弟提供长远稳定工作的工作机会并没有想象中多。说白了,很少有工作机会能够完全消解将一位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尤其是河北这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体系中,更多的农村子弟是在吃“青春饭”。
杨荣春说,虽然很多人在城市里找到了工作,但是到了三四十岁,安家的压力越来越大,使这些人开始产生分化:发展得好的能够继续留在城市,他们有的在企业中升到中层,有的自己出来单干;发展得不好的,则不得不回到农村的家中。“一部分人留下、一部分人离开”是他们的宿命。
靳建朋努力成为“留下”的人。他说,在老家干农活的那一年多,是他毕业后最焦虑的一段时间。他说,他虽然上过大专,但这个学历与其他人相比并没有优势,在家呆几年就等于跟社会脱节了,会变得完全没有竞争力。在家干农活没有前途,为了父母有更好的生活,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机会,他必须“出来”,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