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出控股权,“蚂蚁娶大象”
在中捷产业园区,一个“蚂蚁娶大象”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中捷石化公司曾是当地最赚钱的企业,5年前,中捷产业园区1/2的财政收入都来自于它。然而,繁荣之中有隐忧。由于受原油资源的制约,该企业效益并不稳定,亟待寻找新的战略突破口。
机遇不期而遇。当时,作为央企的中海油希望在海上采油的主业之外,通过收购国内一些炼油厂进入炼化产业,以延长自身产业链。中捷石化凭借完善的深细加工产业链条和产品结构,闯入了中海油的合作视野。但是,实力的悬殊,让这场“恋爱”在一开始就注定了谈得艰难。“中海油的最低合作门槛是原油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可当时中捷石化只有30万吨。”吕振华说,当时摆在中捷石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要么冒险投资8亿元,上马两套设备,达到中海油的合作底线,但如果合作不成,巨额投资将拖垮企业、压垮中捷;要么继续过原来“小富即安”的日子。
这是一次关乎中捷石化,甚至整个产业园区未来前途的抉择。此时吕振华内心也很纠结,他在本子上写下这样一句话:“合作成功,中捷将一飞冲天;合作失败,中捷将万劫不复。”“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必须要有支撑一个产业、一个区域的大项目。”进退维谷中,中捷石化选择了冒险。在8个月内,他们新上的两套装置全部投运,这样的建设速度让前来考察的中海油高管直呼不可思议。由此,合资合作的谈判正式开启。
之后,与中海油的合作,谈谈停停,面对面的谈判不下27次。最终在2008年1月,中海油同意与中捷石化合作,成立中海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但前提是,中捷石化让出控股权,由中海油收购中捷石化60%股权。
此时,一个更为苛刻的条件被中海油抛了出来。中捷石化市值评估10多亿元的资产,中海油只是按照7.6亿元的账面净资产进行收购,近3亿元的资产瞬间蒸发。最终,中捷选择了吃亏,促成了这桩地方民营企业与央企的联姻。
看得见是眼界,看得清是智慧,看得远是战略。在引入央企的过程中,中捷产业园区让出控股权,是为了赢得未来的发展权。
实践证明了当初决断的正确。2010年至2012年3年间,中海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加工原油的数量,是中捷石化寻求合作之前32年加工原油总量的2.8倍。仅这一家央企就为中捷产业园区贡献了80%的财政收入。
被中海油收购大部分股权后,中捷石化用置换出的资金,于2007年底注册成立了河北新启元能源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与中海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毗邻的新公司,已经与对方结成紧密的经济循环体——— 利用中海油中捷石化有限公司内部的剩余公用能源和丰富的副产品作原料,将原来的污染物或低价值副产物,变为附加值较高的下游产品。目前,新启元已成为销售收入逾百亿的大企业,跻身河北“百强”企业之列。